台中和平唐麻丹山 (經建版地圖上唐馬丹山,1305 m) 名列谷關七雄老么,山頂原有日治時期所立 6409 號三等三角點。去年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獲報這顆基石遺失,經向臺中市警局和平分局谷關派出所報案但未找回。由於日治時期三角點具歷史意義,山友登頂時也多喜歡與之拍合照留念,國土測繪中心乃於去年底重新設立唐麻丹山三角點,並在其四個側面分別刻上「國土測繪中心」、「三等三角點」、「點號No. 6409 補」、「113年12月補建」等字樣;希望這顆新基石永遠完好,不再被破壞或偷盜。
本社 5 年前登唐麻丹山記憶猶在,當天登頂後循稜往東南續走到與「1843 峰」高度尚差約 100 m 地點後折返 (721 旅記);此行不只想彌補當年沒走到「1843 峰」缺憾,也想體驗一段很少人走過裡冷部落山間水管路線。
一行 2 車 6 人車程分頭走國道 3 號南下,輾轉到台中東勢,接走台 8 線 (中橫公路),經玉勅封神台谷關大道院 (中橫 25 k),到裡冷橋附近有古早味「便利商店」前會合後共續車程;過紅色裡冷橋,走裡冷部落聯絡道路,接裡冷溪林道,走約 5.5 k,轉左岔蜿蜒上行,經露營區,向左上急轉經三岔路後下車,俟車主車停車路邊 (和平區公所路燈編號「12354」) 後展開行程。
行程記錄如下:
1055-1104 回到三岔路口,進入左岔水泥農路,蜿蜒上行,向左急轉,經水泥路面與泥土路面銜接處
1105-1108 抵路向不明地帶,進入左側一塊開墾過轉荒蕪台地 (長滿芒草、蕨類,上面有數棵已長大松樹) 後折返
1109 步入正途
1111 大型白鐵圓筒儲水塔 (右側上風處)
1113 鑽過枯倒樹幹 (長出不少可能屬於同種傘型小菇) 下方空洞
1116-1117 左迴經小溪溝,續行水管小徑
1119-1126 抄捷徑,切上右側陡坡
1135-1137 繼續上切,穿越密蕨凹溝,抵有棵粗大闊葉樹寬緩地
1137-1138 續上,接抵八仙山與唐麻丹山縱走所經地點
1139 取右向稜徑續行
1142-1157 一段優美闊葉樹自然林;沿途看見不少可能是同種大樹級闊葉樹;這些大樹看來大多同種,可能屬於殼斗科,但不確定是屬於石礫屬、栲屬、或其他屬
1158 台灣杜鵑小聚落
1159 同根多幹樹
1205 藍腹鷴出沒;驚鴻一瞥,來不及拍照
1206 筆直粗大闊葉樹
1206 主幹直徑約 30 cm,基幹形成空洞闊葉樹
1208-1210 上行石流坡 (石瀑)
1212 粗大雙幹闊葉樹
1215 稜凸小空地
1221 穿過台灣杜鵑橫長樹幹下方
1229 箭竹徑
1231-1235 穿行杜鵑林 (台灣杜鵑),抵八唐縱走雙向指標釘牌處 (位於「1843 峰」北側下風處),卸下背包
1236-1312 上「1843 峰」賞景拍照後,回到卸下背包處午餐休息;「1843 峰」南面展望超棒,除了眼下綠美山巒,遠方埔里盆地也在視野範圍,甚至埔里盆地後方日月潭也依稀可辨
「1843 峰」展望短片連結
1312 告知剛到文鴻,我要多探一段路,請他與晚到同伴稍候
1313-1323 走杜鵑林稜線,陡下一段後轉陡上,抵海拔約 1820 m 杜鵑林山頭;即將登頂前遇到八唐縱走隊伍 (5-6 人),他們早上 6 點從松鶴部落起登,經八仙山到此已走了超過 7 小時;此山頭不只南面展望良好,東面可望及八仙山、「2177 峰」、八仙山西南峰等連稜山頭
1324 回走
1335 回到「1843 峰」;除了 3位同伴,稍早相遇八唐縱走人員也在現場拍照賞景,不久後他們先離去
1343 離開「1843 峰」,回走來時路
1449-1458 陳老師停留休息處 (海拔約 1550 m);陳老師總是精打細算,他這回走到海拔約 1600 m 地點後回走到這裡等候大家
1500「二本樹」;兩主幹之一樹幹完全開裂
1511-1512 生機盎然、子孫環繞大樹
1516 五姊妹樹;其中之一入可列入大樹等級
1525 蕨類夾徑
1529 地面見水管分岔處 (往左腰繞可接上午來時路)
1534 柳杉林
1537 亮橘黃色菌蓋而無明顯菌褶菇類;推測是可食用薄黃雞油菌 (Cantharellus
lateritius)
1539 眺賞大甲溪對岸稍來山一帶山巒
1542 八仙山與唐麻丹山雙向指標
1551 大樹下滿地落花,還有新鮮掉落枝葉;看來有點像大頭茶,這棵大樹可能是山茶科樹種?
1553 越過攔繩,接到唐麻丹山步道約 2.55 k (右往蝴蝶谷瀑布,左往唐麻丹山)
1554「唐麻丹山步道 2.5 k」里程樁
1557 石階 (似為就地取材打造)
1558-1608 唐麻丹山;5 年前到此山頂時人滿為患,還有特殊巧遇 (721 旅記),這回因來得晚而獨自包場,雖是再度登頂,與去年底重新在山頂設立三角點是初會
721 旅記連結
https://1000wisdomr417.blogspot.com/2020/12/721_21.html
1608 回走
1613-1633「唐麻丹山步道 2.5 k」里程樁;回到這裡時遇到落後同伴,告訴他們抵唐麻丹山後趕快回走,不要讓我在這裡等太久;等候期間,注意到路右斜坡上粗大碩壯二葉松,樹齡少說也應有 120 歲,是此行所見最粗壯大樹
二葉松大樹短片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shorts/a33x57zRpZg?feature=share
1633 尾隨同伴們踏向歸程
1635 越過唐麻丹山步道約 2.55 k 處攔繩
1649-1650 眺賞大甲溪對岸稍來山一帶山景
1658-1706 回到前述地面見水管分岔處
1706 循水管下行
1714 腰繞水管徑途中
1721 回經前述小溪溝
1723 前述長出不少傘型小菇枯倒樹幹
1725 前述大型白鐵圓筒儲水塔
1728 前述水泥路面與土路面銜接處
1736 路旁「農路狹窄 小心慢行」警示牌
1740 停車處
此行完成「1843 峰」與唐麻丹山連稜雙向縱走或許是首創,這段稜線優質好走,除了自我設限陳老師,其餘人員全程參與,快樂完成,整體表現優於預期。
GPS 記錄此行總里程與總爬升 (含我加走「1843 峰」與無名山頭間一段往返) 各約 9.4 k 及 980 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