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行安排到南投連走埔里內楓子林山 (740 m,森林點) 與仁愛埋石山 (1500 m,森林點),規劃所經以本部溪林道為主,粗估雙向往返里程與總爬升各約 15-16 k 與 900 m,分量紮實。不過說變就變,善變 (非擅變) 正是本社行程一大特色,以結果而言這回更屬善變經典之作。
一行 5 人車程南下,輾轉到埔里,走埔霧公路 (台 14 線) 到本部溪橋前,右轉本部溪林道 (農投仁18線),經 0.1 k 分岔 (不取右往內楓仔林山水泥路) 後停車路邊。下車回走,轉入前述往內楓仔林山水泥路,上行經鐵皮屋民宅 (路左) 急右轉,續上有點陡水泥路,經無門拱形塑膠布蓋頂棚架屋 (路右,裡面放著一些大樹幹切塊),抵「東螺堂」民宅。從下車處到這裡走約 13 分,與居住此間暱稱「阿肥」美女會合,展開奇妙內楓仔林山與埋石山連線探索創舉。阿肥不只貌美身材好,而且溫順善體人意,難得的是後來還證明比楊風更會爬山。
內楓仔林山與埋石山連稜探索行程記錄如下:
1054-1056 從「東螺堂」側旁上稜,循稜左下,抵檳榔與肖楠等闊葉樹混生林間內楓仔林山三角點
1101 回走,隨即兵分兩路;兩同伴依原規劃回停車處,隨後續由本部溪路線前往埋石山 (想當然耳,他們會盡量以車代步盡量少走路),我們則想嘗試循稜連走到埋石山 (看 GPS 等高線圖應大有可為),有眼光阿肥選擇跟我同組。
1105-1107 透天懸五葉松大樹 (透天懸請用台語唸)
捕捉到出現此間神奇光彩短片連結如下:
1126 木樨屬
(Osmanthus) 植物;木犀屬或稱桂花屬,為灌木或小喬木,對生葉片呈橢圓或長橢圓形,簇生花有香味,多呈白色或淡黃色;飛霖認定這棵是小果木樨
1129-1132 連續看到數棵臺灣原生山茶,或稱台灣山茶 (Camellia
formosensis);這是台灣原生種,別名大葉野生茶,是台灣 12 種山茶屬中唯一能製茶飲用者,多分布在台灣西南部,最北到南投埔里、惠蓀林場一帶,最南在屏東三地門一帶,台東鹿野則是中央山脈以東唯一發現有原生山茶生長之處;台灣山茶製造業以高雄六龜山茶最為人知,台東山茶則以「台茶 24 號山蘊」著稱,「台茶 24 號山蘊」乃茶改場台東分場利用台灣原生山茶經 19 年試驗培育後才推出扦插繁殖品種,具有植株品質穩定、風味一致,產量高,抗病力與耐旱性強等優點,帶有融合菇蕈、杏仁與咖啡獨特香氣,是台灣山茶中唯一已固定風味品種
1157-1200 又見五葉松大樹;長在稜線邊坡旁,粗壯不遜於前述粗挺五葉松
1205 左穿芒草帶入林,轉右緩上
1218-1224 藤幹纏繞大樹;別緻樹形引人注意,爬樹高手飛霖看得技癢,忍不住就爬上去
相關短片連結如下:
1238 樹幹上崖薑蕨
1246-1311 林間午餐處
1314 架式十足大樹 (不如前述 3 棵般粗大)
1324-1326 荒廢獵人營地;滿地枯葉且有不少凌亂空寶特瓶
1335-1336 樹木基幹旁水泥柱
1345 跨過斜倒樹幹
1352 荒蕪雜草產道;左側見塑膠水管
1355苗栗紫金牛 (Ardisia
miaoliensis);葉被鮮紫色小植物,生長紅色漂亮小果,最早由呂勝由發表於 1977 年,他於 1998 年將其併入硃砂根 (Ardisia
crenata),後於 2007 年又改回標示成苗栗紫金牛;另有其他研究者發現生長於較低海拔 (< 800
m) 苗栗紫金牛葉被有完全無紫色者,而且海拔越高硃砂根的葉背紫色越深,亦即紫色深淺與海拔高度呈正相關;順便說明,硃砂根也稱萬兩或黃金萬兩,已被推廣成為立冬至過年間應景植物
1356 兩、三只儲水用老舊鐵桶 (路左)
1359 康莊大道 (寬敞土路產道)
1401-1402 走出敞開鐵柵門,走約 40 m,接 T 岔 (左往埋石山,右往舊武界岳山) ;埋石山與舊武界岳山連線是跑山獸國際越野競賽路線所經一段
1404 取右往舊武界岳山,通過攔阻車行鐵鍊 (兩頭繫鋼柱);旁有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南投分署所立禁止機動車進入告示
1409 折返點
1417 回經 T 岔,續往埋石山
1421-1422 眼前有不錯展望茶園山坡上緣 (下行眼前茶園土路是正途,路右遮阻芒草叢間見路條)
1422 循路條穿過路右芒草叢
1423 水泥建造荒廢養魚池
1425-1437 下行孟宗竹林
1441-1443 再度進入茶園穿行
1447 寬闊茶園間土路旁「9.5 k」里程牌 (應是本部溪林道里程標示);另見嘉義竹崎鄉陸鼎興業公司所立「台灣高海拔極地無毒茶葉-嵩雪坊」招牌
1449火燒柯 (Castanopsis
fargesii);樹形優美中低海拔樹種,屬於殼斗科 (Fagaceae)
栲屬 (Castanopsis),有栲樹、刺栲、紅栲等別名,
1453 林道路旁「斷崖」三角形警示牌
1503「8.5 k」里程牌
1507 模糊不清標示牌
1517 循路右邊坡林間路條上攀
1519-1555 埋石山三角點;聯絡到兩位同伴來會合,得知他們之前與我們分手後車行本部溪林道,到與埋石山相距約 1 k 地點下車起步前往埋石山,完登後回停車處上車經前述茶園土路「9.5 k」里程牌,稍後從下車處 (有工寮) 起步前往舊武界岳山;對照時間軸可知他們經前述攔阻車行鐵鍊走往舊武界岳山時間比我們早約 20 分,因此無緣碰面
1555「3 男 1 女」續往對萬山;兩位來會合同伴未跟,下山到附近林道停車處等候
1613-1619 對萬山 (1524 m);除了樹幹釘牌,另見有心人刻上山名與標高石塊
1631-1633 回到接近埋石山前,接走來時路右側更明顯孟宗竹林土徑
1634 出林道登山口 (設有類似前述攔阻車行鐵鍊以及禁止機動車進入告示),取左向林道走約 30 m ,到同伴等候處上車,結束行程
此行想不到還真能完成一時興起內楓仔林山與埋石山連稜走法,因屬創舉且行間高低點落差多達約 1000 m,行後志得意滿,興奮莫名。
GPS 記錄此行里程與總爬升各約 9.65 k 與 1210 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