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9 旅記 (新北雙溪苕谷坑山)
此行目標為宜蘭大同小南澳山 (721 m,4278號三等點),一行 5 人在捷運新店站集合共乘。因天氣顧慮,車行途中提出變更行程臨時動議,獲全體同意後車程轉往新北雙溪。
雙溪位於雙溪河與北勢溪上游,因境內有牡丹溪與平林溪匯流成雙溪河而得名,素有大台北後花園,台灣小瑞士、山中威尼斯等美譽,是學者專家所評定未來台灣仍適宜人居少數地區之一 (358
& 363 旅記)。
此行新目標苕谷坑山 (479 m,一○五九號三等點) 位於雙溪苕谷坑西南方,苕谷坑地名由何而來?荀子勸學篇中有一段與苕字有關描述「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編之以髮,繫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這段文中所提到葦苕和苕即今所稱蘆葦花,苕谷坑可能因從前到處常見蘆葦花而得名,此間住家曾多達 20多戶,如今似乎都已遷離。
一行人車由 GPS 導航到雙泰產業道路 3 k 下車,展開行程。
行程記錄如下:
0948 進入路右山徑,下行
0957-0959 苕谷瀑布;苕谷觀瀑屬「雙溪八景」之一,雙溪八景語出「貂山吟社」,包括南天花苑、蝠山遠眺、苕谷觀瀑、蘭溪消夏、貂山春色、聖寺鐘聲、嶺頭觀日、虎豹清潭等;1917 年 (大正 6 年),一些雙溪地區文人發起創立「雙溪吟會」,藉以推廣漢學;1927 年 (昭和 2 年),此會改組更名為「貂山吟社」(雙溪臨近三貂嶺,故以「貂山」為名),由張廷魁
(1901-1983) 任社長長達近 50 年,張卸任社長前以「新北市貂山吟社」為名向縣政府登記立案。
1010-1011 拉繩踏石過溪
1015 高壓電塔
1023-1027苕谷坑古石厝遺跡 (有雙溪房屋稅籍牌,不知是否仍有效)
1041-1043 稜線高地
1043-1102 往南下切,接古道
1105 取右續行
1107-1108另一古石厝遺跡見於路右稍高處
1109-1112 續行一小段古道,上路右小陡坡,抵一座石造土地公;門楣刻「福德宮」,左右門聯分刻「富貴同地久」與「万年永千秋」,土地公旁放著一根江姓信徒敬獻石柱,上面刻字「日月萬年光」
1114-1120 續行正路,接水泥產道
1120-1145 在水泥產道就地午餐
1145 續行左向水泥產道
1151-1154 經水泥屋左下,繞到其右上
1155 分岔 (右往麻竹坑山);取左
1200 進入竹雜林山徑登山口
1231 滿地油桐落花
1235-1255 一小段腰繞後一路陡上到苕谷坑山三角點;山頂西北方可眺及平溪五分山一帶山區
1339 循山頂東南邊稜徑下山
1347 陡下途中
1353-1355「480 峰」;有顆類似基石自然石
1414-1421 寬緩地石造土地公;位於淡蘭古道中線路旁不遠處,藍天牌標示為「丁子蘭坑頂湖石造土地公」;此土地公建於光緒 12 年 (1886 年),有將近 140 年歷史,門楣刻「福德祠」,左右門聯刻字分別是「福為仁者壽」與「德化境皆春」 (字跡模糊)
1423 一堆橫倒枯竹
1438-1440 古石厝遺跡
1502-1503 拉繩踏石過溪
1518 拉長繩下行小徑
1521-1527 含鐵欄窗磚厝遺跡
1540 回經午餐處,續行右向水泥路
1543 轉進路右山徑入口
1548-1552 拉繩陡上,抵高壓電塔
1557 前述稜線高地
1609 前述有房屋稅籍牌古石厝遺跡
1616 回經上午 10 點 15 分所經高壓電塔
1622 回經上午 10 點多拉繩踏石過溪處
1623 雙泰產業道路 1.5 k 出口;取左向
1625-1626 拉繩攀上路右山坡水泥護牆,陡上抵石造土地公;藍天牌標示為「百二階百年石造土地公」,規模小於之前所見兩座石造土地公,門楣刻「福德祠」,左右門聯所刻分別是「福德尊千古」與「正神享萬年」;昔時百二階古道多已被利用於開闢雙泰產業道路,僅剩少部分古道與傳統石階殘跡)
1628-1629 回到產道,續行到往雙臻園民宿左岔入口;就此結束此行,休息等候車主開車來載人;在此等候前曾到附近尋找一顆鑛務課基石,但沒找到
根據雙溪鄉誌記載,雙溪地區土地公廟多達 100 多座,其中以泰平地區擁有 19 座最多,可見土地公是從前雙溪民間普遍信仰,也是「田頭田尾土地公」最佳寫照。此行行腳雙溪苕谷坑一帶今山古道所經包含 4 處 (5 處?) 古厝遺跡與 3 座超過百年歷史石造土地公,透過親身經歷這些古蹟,頗能想像先民胼手胝足、開墾山林的艱辛。
GPS 記錄此行總里程與總爬升各約 9.4 k 及 715 m;部分照片由淑敏提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