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1日 星期日

齊柏林罹難事件相關報導及文章分享

【壹週刊】勘景墜機!齊柏林曾說:「追夢只怕來不及」

《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今(10)日上午傳出在花蓮豐濱鄉因勘景不幸墜機身亡。《看見台灣》曾獲頒第50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全台票房賣破2.2億元,刷新台灣紀錄片影史紀錄。
齊柏林8日才召開《看見台灣II》開鏡記者會,不料竟傳出因勘景直升機在花蓮墜毀,機上3人全數罹難。該直升機隸屬凌天航空,是台灣經營直昇機飛航業務的通用航空業之一,2013年《看見台灣》也由他們協助拍攝。

齊柏林原任職交通部國道新建工程局,47歲時為拍《看見台灣》,捨棄3年後就可領到的退休金,花了5年,為了籌拍片費用甚至抵押房子,終於完成台灣第1部空拍電影,他多次公開針對環境污染抨擊不肖業者,成了家喻戶曉的「環保導演」。

齊柏林是一艘飛船、一個搖滾樂團,也是一位台灣導演的名字。他曾從空中拍攝的紀錄片《看見台灣》,絕對和你想像的不同;讚嘆、震驚、恐懼、感動,種種情緒搖撼了觀者,後座力不輸動輒3D4D的好萊塢動作鉅片。

本刊曾在2013年專訪齊柏林,他是這麼說的...「我體力跟視力都慢慢衰退了,老花很嚴重!我那時候想,不快點做不行!」

追夢的過程也是傻的,為了專心空拍,他在可以領終身月退俸的前三年,辭去了優渥的公務員工作,訓練自己右眼戴1.2鏡片看遠景、左眼戴三百度鏡片看Monitor,在搖晃的直昇機上工作;最初簡直頭昏眼花,如今慢慢適應了,彷彿超能力。

然而即使沒有老花困擾,很多時刻,他也是感覺天旋地轉的。譬如聽到整套空中攝影器材要三千萬美元,即使從國外租賃,一天也要一萬美金;譬如獲邀至大學演講時,只使用文字和照片,挫折地發現幾百位大學生都在打瞌睡;譬如從空中拍如畫的阿里山祝山車站(熱門的觀賞日出之處)時,直昇機往後轉個三十度,竟是整片怵目驚心的斷層(不少觀眾看到這裡幾乎要掩嘴尖叫);譬如當他不滿足於只是拍照,想從空中拍部關於台灣的影片時,大部分人都說:「怎麼可能?你在講什麼我聽不懂!」

走進齊柏林住家的小庭園,他養了魚、青蛙、從放生團體拯救的烏龜,到處是撿回來的石磨、裝雞與豬飼料的石槽;他很著迷於此類古樸農器,形容池子裡的青苔「長得好可愛」,即使被小黑蚊肆虐也無所謂的樣子。外頭有塊小林子,他興奮地告訴我們哪顆椰子樹是花了六千元買來種的,指出樹上的蟬螁、長得像板凳的靈芝,還敏捷地抓了兩隻蜥蜴,然後又溫柔地將他們放回去。這個人是如此喜愛自然、珍惜生命,當他能飛上天空,採取一種如老鷹般的俯瞰觀察角度時,到底會衍生出何種感受呢?

原本,攝影師都只想拍美好之物。齊柏林一直對攝影感興趣,退伍後擔任攝影助理,為了房產廣告首度搭直昇機空拍時,只記得自己手忙腳亂;之後他考上公務員,正逢台灣大舉建設時期,所屬單位需要空拍記錄,這工作自然又落到了他頭上。二十多年的公務員生涯中,齊柏林經常與各種航空單位接觸,擁有「搭便機」到各地拍照的機會,興趣和專業都越來越濃烈成熟;他為自己訂立一個主題,想從空中拍台灣的故事,卻無可避免地拍到許多污染、濫墾、令人心碎的畫面,「但我覺得家醜不可外揚。所以我把這些都存起來,只發表美麗的照片。」

在《看見台灣》裡,「家醜」和「美麗」擁有相同、甚至更強烈的力量;齊柏林彷彿在觀眾頭上敲了一筆,就像當初他所經歷的一樣。那時「大地地理雜誌」選了他某些照片作專題,「出刊後我嚇一大跳,原來專家教授的解讀,是另一種角度。過去我拍十大建設、海埔新生地,都是土地的利用,人定勝天;看到把山剷平種高麗菜種茶葉,愚公移山,可是專家說,高山農業是水土保持的殺手、海埔新生地讓海岸濕地消失了。哇!以前真沒想那麼多!」

原來越想藏起來的東西,更應該拿出來公諸於世;原來無論好壞,自己的鏡頭都留下了無法倒轉的回憶。九二一前齊柏林空拍剛修繕好的林家花園,三週後那裡因地震幾近灰飛湮滅;八八風災讓齊柏林第一次在空中落淚,「我比救援直昇機還早進去,那時還下著雨,雲很低,我看到路都是斷的、山都是崩的,土石流密密麻麻,當時我還不知道底下埋了村莊!就是一種世界末日的感覺,你視線是模糊的,一方面是不捨,一方面是恐懼。」恐懼人再努力也敵不過神的旨意,何況我們還經常傲慢地對自然不懷抱敬意!那之後齊柏林便辭職了,雖然偶而在空中遭遇生死瞬間的亂流時,會後悔自己到底在幹嘛?做這種付出與收入不成比例的事情,還得到處借錢,但看到辛苦拍出的成品,又躍躍欲試想要飛上天去了。

記者真心告訴齊柏林,看完《看見台灣》後不再買高山蔬果,也不去清境了(本來就覺得那裡可怕,現在是覺得超級可怕);他嘆口氣(就像剛看完電影時的我們),說:「其實我是矛盾的,他們只是掙口飯吃啊!但如果為了生計造成自己生命危險,我覺得有必要做出提醒。你想想看莫拉克的雨如果下在清境,河口堆積的就不是漂流木,可能是人了!」說到底這應該是政府與政策面訂立的問題,齊柏林身為一位百姓所能做到的、已經很了不起的境界,就是繼續提供各種獨特角度,讓我們去直視所有不願面對的真相。

「愛台灣的愛有兩種意思,一個是心愛的『愛』,一種是眼睛的『eye』,」這位熱血大叔感性(並且有點老派)地說;而眼睛所看到的,最終也會進入心底,殊途同歸,就如同我們與這塊土地的命運。

647期〈紅男綠女〉撰文:陳惠心(原作者)撰文編輯/鄭郁萌、數位發展部)


蘋果論壇文章:《看見台灣》 你看見了什麼?

陳昱丞/高中公民教師

紀錄片導演齊柏林於今日為了《看見台灣》續集勘景時,於花蓮意外墜機身亡。消息傳出,各界無不為環運界痛失一位優秀的人才震驚與哀痛。

齊柏林導演的代表作《看見台灣》,揭發了台灣環境因開發被嚴重破壞,更揭發了知名大廠污染事件,不但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更喚起台灣人對於自然生態保護的意識與重視。
雖然自己在高中任教的科目是公民科,但《看見台灣》上映之後也被我納入教學的教材之中。原因是在台灣即便是環境或生態問題,都與這個社會背後的政經發展息息相關,而政府長期以來錯誤的政策更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像是在《看見台灣》影片中河水污濁後勁溪,就是因為包括日月光在內後勁溪沿岸的工廠,十多年來不斷向工廠排放污水、廢水,讓原本美麗的河川被嚴重污染。

這一切都要回溯過去從國民黨過去為了成就經濟成長的數字,向開發主義靠攏,選擇了較易造成污染的工業,利用政治力量壓制住勞權與環保的聲音,在蓋起一座座工廠,也犧牲了台灣的生態與自然環境。這些業者與資方獲得了政府的支持與扶植,也將利益回饋給政治人物,形成相互鑲嵌的政商利益結構。也因此,開發主義的思維與緊密結合的政商利益結構並未隨著民主化、政黨輪替而瓦解,反而是持續潛伏在這座島嶼上。

台灣平均每年有2千多毫米的雨量,照理來說應該水資源不虞匱乏,但因為地形地勢的關係,導致台灣是全世界缺水排行第18名的國家,再者台灣河川污染河段總長共計近一千公里,其中中度與重度污染河段長度就長達7百多公里,《看見台灣》中震驚世人的後勁溪污染狀況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

除了政府開發思維的調整與轉變之外,在環保政策部分,包括水資源與河川治理都需要通盤的檢討、修正與執行,事後裁罰的效果當然不及事前的規劃與防制。衷心希望未來若能有下一部如《看見台灣》的作品,我們看見的將會是自然、美麗與充滿生命力的台灣。


蘋果論壇文章:謝謝齊柏林,讓我們看見台灣藻礁

陳昭倫/中央研究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從桃園在地聯盟朋友傳來齊柏林墜機身亡的訊息, 第一時間的震撼與心痛是無法言語。震撼的是齊柏林才在6月8日「世界海洋日」以記者會方式宣布開拍《看見台灣II》,而且這次要加入海洋的元素,透過他的鏡頭讓台灣人看我們周遭海洋的美麗與哀愁。正在興奮的最高點,命運的捉弄卻讓我們失去他。更令人心痛的是我們失去了一雙在天上帶我們看見台灣的鷹眼。

齊柏林2013年以《看見台灣》首次帶領我們飛越台灣桃園海岸長達27公里,讓我們首次見證了台灣最珍貴7500年的藻礁。齊柏林更記錄到紅色的工業污水如何荼毒桃園的海岸,促使政府正視觀音工業區的汙染整治的問題,也開啟了一連串藻礁保育的行動,包括了2014年觀新藻礁野生動物保護區的設立,以及目前桃園在地聯盟正在積極對抗中油天然氣接收港開發的大潭藻礁,都是因為齊柏林的啟蒙。

為了接續齊柏林看見台灣藻礁的啟蒙與精神,在宣布拍攝〈看見台灣II》的那一天,大約有超過70名桃園在地聯盟的朋友與鄉親聚集在桃園大潭藻礁,也以空拍的方式在廣闊的藻礁前以漂流木排出「SOS, Algae Reefs」的英文大字,在世界海洋日向全世界呼救台灣藻礁的危機(詳情見:FaceBook:珍愛藻礁臉書),心中更是期待著齊柏林再乘直升機飛臨大潭的上空,再續這段藻礁的未了情。但是,這些心願現在只能隨著齊柏林的驟逝,一起遠颺了。

謝謝齊柏林,謝謝你讓我們真正看見台灣,看見台灣珍寶,藻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