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0日 星期二

739 旅記 (宜蘭蘇澳九股山+南安國小+南方澳觀景台+砲台山風景區+冬山鄉大埤山)

此行原定補走新北雙溪灣潭古道登竹子山 (822 m,土調點) 為避免與大雨強碰而再次臨時變更,改到宜蘭蘇澳完成九股山 (190 m966 號三等點)、南安國小往返舊蘇花公路南方澳觀景台與砲台山風景區行程,最後又造訪了冬山鄉大埤山 (51 m,土調點),滿載而歸。

 

一行 2 7 人車程經雪隧到國道五號路底,下蘇澳交流道接台九線,於約 100 k 處轉進新城南路,上到山腰處紫雲宮 (靖姑廟,蘇澳新城南路 175 ) 下車,展開九股山行程。

 

行程記錄大略如下:

 

從紫雲宮廣場起步,之字上行水泥路,經正覺寺及寺旁停車場,接著之字上到寺後土路, 不久遇岔路,取左離此岔路上切,穿行九節木為主矮林約 200 m,之後取右切上九股山北稜,循稜到九股山基點沿途所經仍是九節木為主樹林。從岔路上切到九股山沿途經過兩處防空壕/崗哨遺跡,其中之一係回程下山時才看到。

 

回程向前走一小段後繞回來路,但沒回到前述離岔路上切處就提早下切接回土路,之後循原路回到紫雲宮。

九股山去程全員相隨,魚貫登頂,豈料回程時徐老師與陳老師兩位登山老江湖途中掉隊後陷入苦戰,許久後脫困歸來時帶回滿臉疲憊。

 

下雨是天意,九股山行回程下山才遇雨實已幸運,感恩!

 

完成九股山行,借用紫雲宮旁遮雨棚避雨午餐休息後,車程轉往南方澳漁村南安國小 (蘇澳學府路 122 ) 走馬看花。此國小前身為日治時期安定庄南安公學校 (創於 1924 )1946 年國民黨政府令其改稱安定第二國民學校,1947年改稱南安國民學校,1968 年再改稱南安國民小學。

 

南安國小自從 1971 年遷至目前位置已整整 50 年,是「鯖出於南」蘇澳鎮「最高」學府。舊時此間稱為白鶴山,校舍依山勢地形而建,呈S長條曲線分佈,居民舉目仰望之有如一座美麗山中城堡,是小學生快樂學習最佳園地。

 

50 年前,南方澳漁村全盛時期人口逾三萬人,繁華一時,當時南安國小學生數最多超過 2900人,曾是宜蘭縣最大小學,如今僅剩 170 人左右,昔日泱泱大校變成如今名符其實「小學」,與早期盛況形成強烈反差。

 

在南安國小東張希望,發現其西南方有處觀景台 (後來得知為南方澳觀景台又稱昭安觀景台),嚮往之心油然而生,遂邀夥伴同往一探。從國小起步,下行學府路經南方澳內埤漁港上風處昭安宮,轉進右側路旁石階步道,一路陡上走出舊蘇花公路 108 k,南方澳觀景台就在此步道公路出口路旁。

 

南方澳觀景台海拔約 140 m,可飽覽南方澳與北方澳一帶海水共長天一色大景,包含南方澳漁港、內埤海灘、豆腐岬、以及三面環山蘇澳港都可收入眼簾,能見度好時視野展望更可及龜山島。受颱風外圍環流帶來大雨影響,南方澳漁港內出現停好停滿躲避風雨漁船盛況,此時此際在此觀景台得以一覽無遺此難得一見盛況,可謂是此行一大意外收穫。

 

參訪南安國小與南方澳觀景台後,車程轉到南安國小西北方砲台山風景區下車參觀。

 

砲台山風景區位於蘇花公路西側山麓、天君廟附近。1884 年,清法戰爭爆發,法軍攻克基隆後想進而入侵蘇澳,當時清軍在此興建兩座海防砲臺與營房,藉以抵禦法軍進攻,砲台山名稱由此而來。1927 年,日人曾在此建造金刀比羅神社 (ことひらじんじゃ),內奉金毘羅權現 (こんぴらごんげん) 或稱金毘羅 (こんぴら)金毘羅是日本海神,日本各地漁港多會建造金刀比羅神社,藉以庇佑漁民海上安全,此信仰類似臺灣漁民媽祖信仰。

 

蘇澳砲台山從往昔重要戰地變成如今優美風景區,在此居高向東展望可將蘇澳港灣盡收眼底。山上原有砲臺僅存整修後基座,兩座大砲已移到蘇澳鎮公所存放,現有砲台區內兩座大砲係供觀賞用仿造品,旁邊兩棵生機盎然大老榕成為此間鳥蟲最佳活動作息場域。至於原有金刀比羅神社一對石燈籠也已被移置天君廟入口兩側。

 

參訪過砲台山風景區後本可見好就收,但決定來個錦上添花,到冬山鄉登訪冷門大埤山。

 

車程進入冬山鄉照安路,來到與安平路 (GPS 圖上安平街) 交會岔路,右轉安平路到 GPS 圖上所示路邊下車,展開大埤山行程;此行只有 4 人參加,難得其中不含茶墾王。

 

從停車處起步,走入左側可容小車通行柏油路,經「啟信131 L3」電桿 (冬山鄉路燈編號 70228) 後行抵丫岔 (右方路底廣場有加設遮雨棚土地公) 取左續行,迂迴進入保線路,後於前無去路高壓電桿處闖進右邊無路雜木林,續行約 100 m,在緩稜高地一處竹叢邊尋獲大埤山土調點;默默承受大自然考驗上百年此基石屹立不移,但上面刻字消失。

 

下山回程將錯就錯未循原路,掌握路向走出前述土地公近旁丫岔後,循來時路回到停車處,與躲車內避雨夥伴會合,結束此行。

 

山頭愈冷門,登頂感覺愈興奮,九股山與大埤山都是區區小山,然因都屬冷門,完登這兩座山都有獲得成就感,尤其登大埤山往返路程都不見路條,而且山頂基石周邊都無路跡,完登感覺更棒。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不惜冒雨出門登山此行夥伴們不只是仁者,也是智者。

 

*GPS 行走軌跡與活動照片參見另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