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4日 星期四

244-3 老照片的故事 (追記 2)


曾祖父一家三代 (總協調撰)

 
我的曾祖父生於一八六八年,與中華民國國父孫文先生為同時代人物,伊幼時父親即亡故,母親又改嫁,幸賴堂叔撫養長大。在照相尚屬稀罕不普及民初日治時期,只因偶然機緣,竟有日本人為窮寒曾祖父一家三代,拍留下一張殊為珍稀難得而彌足後世子孫永續留存黑白照片。

 

該照片拍攝於一九二六年,迄今已有七十多年歷史。當時曾祖父(右二)年近六旬,生有一副漢人高瘦身材,配上一張如假包換原住民臉孔。吾家族譜雖未明載,但由這張照片看來,曾祖父的母親極可能是一位台灣原住民。

 

老台灣人開基祖先以前由大陸渡海來台時,大多是孑然一身。所謂「有唐山公,無唐山媽」,為了在此安身立命傳宗接代,這些第一代台灣人和他們的後一至數代子孫,往往只能就地與原住民女子通婚。曾祖父是第四代台灣人,因此不只伊的母親,甚至於伊的祖母和曾祖母,也都很有可能是原住民。

 

曾祖父右邊坐的是伊來自客家庄牽手(左二)兩位老人家旁邊坐著他們的獨子和媳婦,也就是我的祖父母。祖父母一共生了七個兒子,但是拍攝該張照片時,僅前三個兒子,即筆者的大伯、父親和三叔,已降臨人世。斯時大伯因上學去了,未能加入合照行列。站在曾祖母前面,表情略顯靦腆小男孩是家父。坐在祖父大腿上,穿著開襠褲,看起來非常可愛幼兒則是三叔。至於祖母手上抱著的女嬰,乃是出生甫一個多月即成為童養媳家母。

 

照片中一家三代的衣著都非常粗樸,曾祖父腳下踏著一雙如今已難得一見草鞋,祖父和家父則打著赤腳。不難想見他們當時的物質生活是多麼地艱辛匱乏。作為照片背景簡陋房子,乃是曾祖父母全家胼手胝足,以石頭和磚塊堆疊打造出來的「家」。該住屋坐落於台鐵縱貫線山佳車站近旁,是現今山佳街上最早出現民房,也是我兒時家居所在。經過後來數次翻修,這一老屋早已失去原有舊觀。

 

年過四十的我,對於自己四歲前曾經共同生活過,但已離開人世將近四十年昔時祖父的容顏與外形,還留有依稀印象;可惜對於已經作古五十年以上曾祖父母和祖母,終究無緣拜見於其生前。照片中的家父和三叔,也已經陸續於二十和十五年前過世。家母是合照七人中目前唯一還活在人間者,伊當時僅只是數個月大幼嫩嬰兒,如今卻已是七十多歲傴僂老婦。我每次經意或不經意地取閱這張泛黃老照片,心裏常會油然湧現一縷孺慕邈故親人的思情,隨而感喟起人生歲月的倉匆與無奈。

 

註一:本文撰於 1999 3

註二:照片拍攝於一九二六年,翻拍於一九九七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