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0日 星期日

蘋果日報論壇文章分享 (一位教師:「終身學習」才是教育的王道)

邱世長/教育工作者


拜讀作家朱宥勳的《教不完的迷思》一文,筆者獲益良多。因為當今社會,新知識與新技能是以倍數在成長,導致老師教不完、學生學不完,這已經不再是論辯的議題,而是未來必然的趨勢。

台灣地小人寡,又缺乏豐沛的天然資源可供利用,透過人才培育,善用人力資源,是我們的生存之道。教育界不該只是強調「把課文教材」教完,因為課文所包含的內容太少、太舊,跟不上時代變遷的腳步。

我們的教育與課程,該把重心放在學生如何適應未來那種快速變遷的社會,才不會讓學生跟不上時代的腳步,找不到適任的工作,造成他們失業、「仇視社會」。

上次教改強調學生不該死背舊知識,而要學生學習帶得走的「十大基本能力」。這次的12年國教教改,除了保留原本「十大基本能力」的學習,還把重心放在學生的「終身學習」以及培養「核心素養」。

所謂「核心素養」就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強調「終身學習者」,並與「自發、互動、共好」的理念連結,提出「自主行動」、「溝通互動」及「社會參與」等三大面向。簡言之,未來的時代,新增的知識與技能快速倍增,「知識半衰期」會越趨短暫,學生只有具備「核心素養」與「終身學習」,才不會被職場所淘汰

誠如作家朱宥勳所言,學校課程根本教不完,那該怎麼辦?對此,筆者提出幾點建議。

首先,重視學生才是教育的主體,強調學習者能將學校所學運用於「生活情境」中,包含知識、技能與態度。因此,強調適性教學,滿足學生個別的需求,重視因材施教,量身打造協助學生成長,甚至透過資優教育、潛能班學生的學習,讓人盡其才。

其次,根據未來社會需求,學校課程內涵也要與時俱進。例如,教育部將在109學年度將把AI(人工智慧)課程納國中小基礎教育課程規畫,企圖把台灣打造成AI人才重鎮。回顧台灣的光榮歷史,我們的技職教育曾經傲視全球,我們與德國、日本在技職能力並駕齊驅,還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今日,我們該重建技職教育,新北市教育局早已推出「技職3.0」,期盼畢業生人人有一技之長,不怕畢業即失業。

另外,「未來學」逐漸成為顯學。史丹佛大學曾提出「美國史丹佛大學願景2025」,震撼全球教育界,《天下》雜誌與《親子天下》都曾介紹史丹佛大學如何重新思考「未來學習」樣貌。例如,史丹佛大學透過勾勒未來,大學分為三個階段:校準階段(calibrate),提升階段(elevate)與活化階段(activate),讓學生透過探索、專精與產學合作,提升學生競爭力。

其三,教育也要立足台灣,放眼世界,雙語(多語)能力是基本需求。例如教育部把英語當成第二外語,要求學生去學習,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教育部在108課綱又配合新南向政策,將7種新住民語,包含越南、印尼、柬埔寨、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與緬甸語,都列為國小本土語言的必「選修課程」,學生在「同一節課」,根據自己的需求,分別去上閩南語、客家與、越南語、泰國語等,教育部還培育2200名新住民教師人力以備不時之需。

最後,趨勢大師湯馬斯佛里曼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預言這世界的急速變遷,超出人類想像,唯有透過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與能力,才不會被無情的世界所淘汰。筆者建議,台灣的十二年國教,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力,多元學習與適性發展,重視「核心素養」,並把「終身學習」列為第一要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