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8 旅記 (基隆暖暖觀音湖山、東勢坑山、東勢大崙、中窯尖、西勢坑古道)
基隆暖暖西勢水庫
(暖暖水庫,觀音湖)
興建於日治時代,是台灣第一座專供民生用水水庫,以基隆河暖暖溪上游的西勢溪作為主要水源。為了解決基隆用水問題,日本政府於
明治 29-31
年
(1896-1898)
間聘請英國工程師來台指導日籍設計師設置暖暖抽水站,並興建攔河堰截取溪水,利用幫浦抽水入淨水場,再輸送給用戶,接著
1899 年在東勢溪與西勢溪合流處下游設土堰堤。隨著用水需求增加,大正12年
(1923)
於現址開始興建水庫
(原稱基隆水道貯水池);昭和 2 年
(1926)
7 月,水庫完工後就一直肩負著供應基隆市民生、工業用水重任。
西勢水庫主壩頂標高
73.6
m,壩高
29.6
m,曲線形混凝土壩體外觀古樸優美,有效蓄水量 55 萬立方公尺,原是基隆地區自來水來源,但隨著用水人口增加早已不敷供應,且受限於水庫集水區無法再擴建增加蓄水量,目前僅作為支援新山水庫備用水庫。
此行所排定連登觀音湖山
(302
m)、東勢坑山
(305
m,礦物課點)、東勢大崙
(455
m) 與中窯尖
(官製地圖上丸山,605
m,土調點)
位於西勢水庫東南方,大略排成由北向南走向。
包括綾音引介已完登百岳新朋友小楊,以及一對睽違社內活動
6
年多、與我有特殊性關係年輕佳偶
(224
活動照片),一行
7
車
21
人分從各地來到基隆暖暖東勢街
36
巷來福宮
(宮旁有一棵生機盎然茄苳老樹)
集合,整裝拍完行前團照
(建宏來不及入照)
後,展開行程。
行程記錄如下:
0848
從來福宮出發,進入東勢坑
36
巷水泥道路
0853-0854 觀音湖山水泥路邊登山口
0903-0904
林間小休
0918-0933
觀音湖山;邀來踏查路線的北岳
3
人小組一起入照
1011-1036 不知不覺通過東勢坑山,行抵東勢大崙;遇到較早抵達、來自基隆
5
男
1
女
6
人隊伍,後來再次追上時才知其領隊是已完登小百岳、兩年前參加過本社活動兩位新朋友之一
(陳桑?呂桑?)
(408 旅記)
1043 十字岔路
(左往暖東峽谷,右往西勢坑古道);取直行續往中窯尖
1104-1107 再度趕上基隆隊;寒暄一下並加以拍照後超前續行
1110-1114 鞍岔空地
(左往暖東峽谷,右往西勢坑古道及姜子寮山);
取直行往中窯尖
1126
岔路空地
(左往龍船朵);取右往中窯尖
1131-1143 中窯尖
(前後共
5
人登頂)
1148-1327 回岔路空地午餐等人;約
12
點
30 分全員到齊,午餐之餘分享了惠芳的素食火鍋,小賴的紅豆湯圓、熱茶和花生、小楊的咖啡、以及其他多位行員的水果;停留期間,遇到暖東峽谷過來,續往西勢坑古道及姜子寮山而去
3
人小組
(帶隊的陳柳源是參加過本社活動登山好手,364
旅記),加上途中與他們偶然相逢,跟到這裡的一對夫妻及其小女兒;難得巧遇,當然加以拍照留念
1333-1338
全員齊聚中窯尖,拍完大合照後,續行往姜子寮山方向
1349
岔路指標
(直行往姜子寮山);取右往觀音湖水路;到此途中看到綠花肖頭蕊蘭
(或稱黃花肖頭蕊蘭)
與山菊兩種盛開花朵植物
1351-1352 路經一片長滿柔細迷人青草平地,隨後看到開著淺紫花的不小馬藍聚落
1357 樹幹長滿地衣、傾斜生長的香果
(蒲桃)
老樹
1358
岔路藍天指標
(右往消墾嶺古道及暖東峽谷,左往內西勢坑古道)
;取左續行
1431-1432 駁坎遺跡;上方平台應是古早厝地遺址;到此前歷經數次小越溪
1459
藍天標示古早厝地
(有駁坎遺跡)
1505-1602 頻繁過溪,包括幾次很有難度的,害得我和老張、建宏、國勇等沒穿雨鞋的淪落成後段班兩小組之一;後面還有落後甚多另一墊底
4
人組,有點擔心他們會摸黑
1618
煤礦坑遺址,有鐵皮屋柱、駁坎、鐵軌等遺跡
1629
拉繩攀上超陡土坡,稍後誤判路向,O
回拉繩起點再攀一次
1652
益安宮
(石砌土地公)
1701 岔路指標
(直行往西勢水庫);取右往觀音湖山
1704
丫
岔指標 (左往內西勢坑古道、拔西猴山);取右往觀音湖
(西勢水庫)
及來福宮方向
1708-1713
路過優美觀音湖畔,天色已轉昏黑
1726
使用頭燈、手電筒照路,回到早上所經稜徑
(右往觀音湖山);取左往來福宮
1738
出觀音湖山水泥路邊登山口
1742
來福宮
1810-1840
獨自攜帶多盞頭燈上山,迎接摸黑回程中郭董、陳老師等墊底
4
人組歸來
此行去程一直到全員登抵中窯尖為止一路順遂,難怪郭董在中窯尖基點語帶輕蔑地問說行後是否要一起吃晚餐;不料差點一語成讖,不是不想,而是差點來不及去吃。問題出在後續沿著西勢溪兩岸下行的西勢坑古道 (內西勢坑古道)
忽左忽右,必須不斷來回越溪,偶爾還須尋找路向,使得走這條古道所費時間遠超乎預期。這條「水」得不得了幽綠今山古道不如想像好走,卻是盛夏玩水消暑絕佳路線,因此會是本社未來不時舊地重遊夏季優選路線之一
補記:根據登山達人
Mori
在其部落格「山通大海紀行」的發文,西勢坑古道是暖暖經內西勢坑通往平溪嶺腳寮和柴橋坑舊路,其支線包括:經阿文坑、通往草濫的西支線,越嶺拔西猴山與姜子寮山連稜、通往平溪仔的西南支線,以及越嶺東勢坑山附近,下往義興社區東北支線。
GPS 由郭董提供,全程距離與爬升高度各約
13.3
k
及
970
m,我的行後摸黑上山加碼去回距離與爬升高度各約
0.8
k
及
90
m;郭董當晚回家下車後大腿有點抽筋,一直休息到翌日上午 9 點才起床。照片(含分享連結)
一個月後隨時可能移除,存取請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