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3日 星期四

679 旅記 (埔里六秀之舊武界岳山、獅凸魯山)


埔里六秀是守城大山、有勝山、關刀山、南東眼山、舊武界越山與橫屏山等南投縣中級山合稱,但其中只有關刀山位於仁愛埔里交界,其餘五座都位於仁愛鄉。本社去年以來登了埔里六秀中守城、有勝、關刀、橫屏等四座 (639644-645~2673677等篇旅記),此行繼續排登位於仁愛埔里交界、排名埔里六秀老五的舊武界越山 (1668 m5007 號三等點) 

舊武界越山位於武界部落北方,山名顯然與武界部落名稱有關。當今武界是仁愛鄉內除了曲冰 (今萬豐村) 與過坑 (今中正村) 之外第三個布農族卓社群部落,這三個部落同屬日治時期舊武界轄區。

舊武界位於崇山峻嶺間,有濁水溪穿流而過,擁有雲之故鄉美譽。隨著日治時期在武界濁水溪畔開鑿水圳與水田所帶來糧食增產誘因,來自卓社大山西北方、卡社溪與濁水溪會合處的東北方一帶舊武界部落族人祖先陸續於 1926 年至 1929 年間遷居到此。

聽起來很酷的「武界」地名由來有三種主要說法,第一說法認為武界是武力界線,武界人認為當地是古戰場,相傳早期布農族卓社群與泰雅族賽德克亞族為了爭奪獵場,常在此地爭戰,故以武力劃定界線,武界就是當時布農族與泰雅族分布的最北與最南界線。第二說法認為武界地名源自布農語「Bu-Kai」,原意為越過一座山或過一個界,但田野調查中也有認為「Bu-Kai 」是勇士的意思。第三說法認為武界原稱「Bu-Uke」,當初部落人從山上搬下來時,發現這個地方河床邊到處有空氣從河灘沙地冒出水面並發出「Buu-Buu」的聲音,因此 「Bu-Uke」 原來意指泉水冒泡發出聲音的地方,舊武界越山名中的「武界越」或許音譯自「Bu-Uke」。

從埔里市區向東方展望眉溪谷口南岸,有一座輪廓像似雄獅頭部突兀顯眼山頭,坐東望西俯視著埔里盆地,就是又稱獅頭山的此行目標,也就是舊武界越山;這座舊武界越山與武界越山、獅凸魯山、武界山等山容壯麗中級山連線形成阻隔埔里與武界及曲冰部落屏障。

此行安排從仁愛鄉板仔寮地區獨登舊武界越山,如有餘裕,擬從舊武界越山往埋石山加走一段去回。

包括新朋友洪文真,一行 2 9 人車程南下輾轉進入埔里鯉魚路,轉進仁愛鄉墘溪路,接板仔寮林道,來到接近林道盡頭下車,展開行程。

行程記錄如下: 

1103-1104 離開停車處,來到水泥林道左彎上行處,由此開啟 GPS 記錄

1104-1107  上行水泥路,經數戶民宅小聚落 (左側路旁下風處),不久後轉入右側土路

1107-1136 循土路上行,進入山坡檳榔園農路,後來離開農路強切陡上到檳榔園上風處,繼續陡上經雜木林山徑,來到一處棄置帆布廢營地 

1206-1211 循緊鄰崖坡稜線前進途中,壯闊美麗連綿山脈不時進入左側視野  

1222 南投縣政府所立「第一三八號」水泥基石  
1226 雜木竹林;渾然不覺,錯過稍早所經往舊武界越山左岔 

1229 板根樹  
1232 疑似岔路 (後來才知此左岔通往妹原山);續行路跡較明確右岔 

1237 燒木餘燼空地
1251 上行通過拉繩小段 
1259-1300 稜鞍營地;看見地上一片去年舉行「Formosa Trail」所留下指引牌,上面寫著「收起登山杖-自由的手臂」附加圖示,空地旁樹幹上還掛著一大片藍白條紋帆布  

1300-1301 危崖邊展望點;右側瀕臨令人怵目驚心萬丈深谷,矗立右前方尖聳山頭右側岩質山壁直下山谷,氣勢磅礡 

1302-1303 通過尖聳山頭左側土質稜腰途中;之後隨著稜線南側山腰小徑行進多時

1324 緩坡孟宗竹林  
1336 獅凸魯山;看到釘在樹幹上登頂牌,才驚覺糊里糊塗地再度來到兩個月前才拜訪過這座低知名度山頭 (673 旅記),夫復何言!是緣分?是註定?還是先打開手機 GPS ,藉以釐清何以會走得如此荒腔走板 

1359 離開獅凸魯山,原路回走;一言難盡,走了很多很久才到這裡,但停留山頂期間,只有兩個小饅頭可充當午餐 

1402 孟宗竹林  
1425 倒木 
1430 前述尖聳山頭近旁危崖邊展望點 
1439 回經前述拉繩小段  
1456 前述 12 37 分所經燒木餘燼空地 
1459-1501 停留看一下 GPS 
1504 前述疑似岔路;時間緊迫,無法前往探查
1507 回經板根樹 
1513 岔路 (右岔往舊武界岳山,直行早上來時路,「第一三八號」水泥基石離此不遠);往舊武界岳山右岔此時清楚可見,但之前來程經過此處時卻受樹林遮掩影響而錯過);續行右岔  

1517 過稜鞍 
1526 倒木樹根屏風;遇見順利登頂舊武界岳山後回程途中淑敏和陳老師

1529 板根樹 (小於往獅凸魯山途中所見那棵
1552 岔路 (前往舊武界岳山 2 分,右往關頭山、霧社

1554-1600  舊武界岳山;遇見停留在此甚久文鴻,他在此等候飛霖和文宗加碼歸來 (註:兩人原擬由此加碼往返埋石山,惟因時間不足,登埋石山功敗垂成)

1600 不想摸黑,因此不等飛霖和文宗,先帶文鴻下山 

1601 回經往關頭山、霧社岔路 
1629 倒木樹根屏風 (先前遇見淑敏和陳老師之處
1643 回到往獅凸魯山分岔處 
1646 取右岔回走來時路 
1649 「第一三八號」水泥基石
1737 回到檳榔園上風處 
1750 回到停車處;此前已先回來 5 人,剩下兩個飛毛腿因加碼過頭, 6 點半前後才摸黑歸來 (幸好他們有隨身攜帶亮度超高頭燈)


回顧此行,參行人數共只 9 人,卻走得四分五裂:淑敏和陳老師原路去回舊武界岳山的行走里程與總爬升高度各約 11.6 k 1231 m,文鴻走得比他們稍多些 (去程多了往獅凸魯山一小段去回);自成一組的我獨自多登了獅凸魯山,合計里程與總爬升高度分別約為 21.1 k 1707 m;飛霖與文宗雙人組去程多走了往獅凸魯山方向一段去回 (折返點在往妹原山分岔附近),從舊武界岳山啟動回程前又多走了一長段往埋石山方向去回,實際行走分量可能與我差不多;其餘 3 人為了持盈保泰,走到「第一三八號」水泥基石附近就啟動回程,是為此行美中不足之處,惟總爬升高度仍超過 900 m,實質表現不差,她們登頂舊武界岳山不成係因時不我予,是非戰之罪。

行後慶功聚餐選擇到新朋友文真所推薦埔里「家味香客家廚房」(埔里中山路一段237-8號,位於埔里上國道六號附近),內行人推薦果然不錯,我對此餐廳美食評價甚至超過之前廖董所推薦「頭份永昇客家小館」(678 旅記)


以下 GPS 第 1 張是我的行走記錄,其餘是陳老師所提供他的行走記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