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7日 星期四

761 旅記 (苗栗通霄虎頭山 + 通霄銅鑼交界虎頭崁)

虎年首登,刻意安排以苗栗通霄虎頭山 (93 m1149 號二等點 + 127 號三等點)、虎頭崁 (322 m124 號三等點)、虎形山 (99 m,土調圖根點) 等三座小山為目標配套行程,結果因故只登了前兩座山就收兵。

 

通宵東鄰銅鑼與三義,南與苑裡為界,北與東北分別與後龍及西湖相連,形狀略呈三角形。根據通霄鎮志記載,地名源自大清帝國時期本地南勢溪水深可停泊商船,為銅鑼、三義、苗栗等地貨物「吞」吐「銷」售中心,而「霄」與「銷」河洛語發音相同,所以稱「吞霄」;日治時期新竹州長到此視察,認為「吞霄」名稱不雅,且見虎頭山高聳入雲霄,遂於1904 (明治37) 更名「通霄」。

 

通霄地形以丘陵為主,地勢由東南往西北海岸線方向緩斜降低,鎮內擁有多處名勝古蹟以及東亞最大規模精鹽廠,隨著中油在鎮內開鑿油井,生產石油與天然氣,以及配合台中港發展,通霄已從觀光勝地發展成工農兩宜鄉鎮。

 

虎頭山位於通霄北邊,原名虎嶼,山勢如猛虎仰首長嘯,從山頂眺望海天一色外海壯闊景觀,昔稱「虎嶼觀潮」,為通霄第一勝景。以虎頭山為核心虎頭山公園是結合自然景觀與生態保育休閒踏青去處,公園內有古砲、神社、紀念碑、壽公祠等古蹟可供撫今追昔,古砲是日治政府所造,為當時最先進黃色炸藥火炮,曾用於日俄戰爭之役

 

通霄神社位於虎頭山半山腰,始建於 1937 年,是台灣保留較完整少數日本神社之一,主祀天照大神 (日本天皇始祖,也是神道最高神祇) 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完整通宵神社包含休憩所、社務所、第一鳥居 、手水舍、參道與石燈籠、第二鳥居、拜殿、幣殿 (放置祭品)、本殿等建築群,惟本殿與幣殿都只剩基座;拜殿前參道兩側日式石燈籠,一部分為舊有、其餘是殘存基座加上重鑄石燈籠。石燈籠與鳥居石柱上「昭和」字樣都遭去除,但仍不失日本神社氛圍。日本鳥居類似中國古代坊門,常設立在神社參拜道路口,具引導功能,也是劃分俗世與聖界象徵。通霄神社第一、第二鳥居屬於「神明鳥居」樣式,兩根圓柱上承載圓形笠木,是臺灣最常見鳥居型式。目前通霄神社主體建築中只有戰後被改為「通霄忠烈祠」的拜殿保留得較完整,但被改造了不少,諸如:加砌磚牆、開窗,閩南燕翹脊式屋頂、以及屋脊中央加裝國民黨黨徽等。

 

通霄神社後方山上原有一座日俄戰爭紀念碑,乃為紀念發生於 1904 年日俄戰爭而設,當時俄國沙皇急令波羅的海艦隊馳援太平洋艦隊被日本殲滅於對馬海峽,日治政府為此於大正年間建造這座「日露戰役望樓紀念碑」(註:露即露西亞,即今俄羅斯),造型如一門船艦巨砲,砲口朝天,一旁有鐵鑄船錨,頗具海軍味道;1945 年後,此碑被改為「臺灣光復紀念碑」,其中「碑」字據說還被誤為「埤」字。

 

包括新朋友陳潔米,一行 3 13 人車城南下到苗栗通霄鎮公所集合,隨後共續車程進入虎頭山公園,到山頂砲台下風處停車場下車,展開行程。本社 3 年前走過通霄虎頭山公園 (635 旅記),這回配合虎年來此舊地重遊,當然不是只有登頂拜會三角點基石除了到處走公園內步道,也幾度穿插、進出無步道優美疏林,藉此招來野趣。

 

「山不在高,有基石則靈」,高度不到 100 m虎頭山同時擁有二等和三等三角點情況甚為罕見,其中三等三角點號碼以及成語「虎虎生風」共同點出「風從哪裡來」的楊風傳奇出身。姑妄言之,姑妄聽之。

 

結束虎頭山行程,利用車程接駁前往展開虎頭崁三角點探訪行程。

 

話說清道光年間修建了多條「官道」,藉以聯絡苗栗境內重要聚落,虎頭崁步道是其中最長一條,此路可從銅鑼九湖村經虎頭崁走到通霄鎮城北里黃家古厝,全程約 9 k,全線大致為下行產道;虎頭崁三角點並非立於崁頂最高點,而是在崁頂狹長連線一處標高 332 m 位置。

 

從前通霄、苑裡所產鹽貨多由挑伕肩挑經挑鹽古道與虎頭崁步道到銅鑼、大湖、公館等地販售,之後挑回換得米與菜蔬等生活用品。虎頭崁步道最陡一段從崁底到崁頂,爬升超過 300 m,大清年間有位出身銅鑼副榜貢生曾經撰文描述此間險要地勢。同治四年 (1865) 有黃阿財等地方鄉紳捐資將此路段用卵圓石頭逐級舖陳,砌成長達 1200 多階、彎曲如礱勾石階梯道,俗稱「礱勾崎」。

 

此行原擬從通霄城南里或城北里起登經礱勾崎前往虎頭崁三角點,沒想到被車主載到銅鑼鄉九湖國小附近高架橋下方下車隨遇而安,就由此起步前往探訪虎頭崁基石。

 

簡而言之,探訪虎頭崁基石路程大致呈逆 O 形走法,所經大多是人車稀少車路,其中有兩小段比較有趣,先是從山野硬切竹林接到上方道路,另一段是從產道強切雜木林陡坡上到虎頭崁基石。此行捨近就遠單訪虎頭崁基石全程距離超過 11 k,此前拜訪過此基石山友想必沒人走過如此長路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