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4日 星期五

793 旅記 (南投國姓柑仔林山 + 北山坑山)

此行是連續第三次來南投國姓登山,目標包括柑仔林山 (柑子林山,808 m)、北山坑山 (788 m,森林點) 與青番頭坑山 (808 m,自然石森林點)結果不如預定只能完登前兩座,來不及拜訪青番頭坑山。

 

柑仔林或稱柑子林,是國姓鄉西南方一個傳統地名,大致包括今柑林村西半、大石村西南、以及南港村北端邊界地帶。柑仔林山在經建版地圖上看不到其所在位置,比對後研判是在「公司頂」(屬於柑林村) 西邊 800 m 等高線所圈繞狹長高地 (位於國姓與草屯交界)此山在「山林日誌」上有軌跡記錄,但只有「健行筆記」上有簡單提到此山名稱沒有任何附帶說明。

 

北山坑是國姓鄉另一個傳地名,位於此鄉南方及東南方,大致包括今北山村與南港村。北山坑山位於北山村,是經建版地圖上「790 峰」,在此山西方不遠處有座「清德寺」,賴清德副總統或許應找機會來拜訪一下這座與他同名佛寺。

 

一行 4 人車程南下,進入台 14 線,經昌榮橋右轉昌榮巷,到「公司頂」遇 T 岔,取右續行,稍後轉右岔到檳榔園聯外農路盡頭下車,展開柑仔林山行程。

 

行程記錄如下:

 

1033-1034 起步,走出主線產道後取右向上行

1036-1037「昌榮枝 58 2」電桿旁有一大塊「飛來石」橫躺路左山坡上

 

 

1039 前有清雅庭園鐵皮屋民宅

1041「國姓玉皇宮」;一座清淨鐵皮屋小廟,廟前空地旁另供奉著一塊特異扁平方石,上有似有若無神人意象

 

1045「昌榮四枝 26 右分 11

1047 鐵皮屋工寮 (下山回程午餐處)

1104-1105路障用途鐵欄門 (敞開狀態)

1106 路右大樟樹

1107-1111 產道一分為三分岔路口左岔有舊路條,惟經我遊說後,全員選走居中上坡路線

 

1121 進入產道高點空地右旁雜草小徑

1132-1147 柑仔林山高地亂竹林區域來回搜尋基石所獲;此山本無基石資料,搜尋不到是剛好而已

 

1152 出返產道高點空地

1200 回經前述敞開狀態鐵欄門

1217-1254 鐵皮屋工寮屋簷下午餐休息;從鐵皮屋旁柚樹現採柚子成為搭配午餐水果

 

1302「國姓玉皇宮」

1308 前有清雅庭園鐵皮屋民宅

1310「飛來石」

1314  回到停車處,結束柑仔林山行程

 

車程回出台 14 ,續行右向,經頭溪橋後左轉進入頭溪巷,來到頭溪巷 17 號民宅(未常住) 水泥橋入口鎖死鐵柵門旁路邊下車;手機 GPS 軌跡顯示要到北山坑山應繞過鐵柵門,循頭溪巷 17 號民宅前水泥路前往,惟屋主顯然不歡迎外人進入,因此我們另覓他途。

 

北山坑山行程記錄如下:

 

1353 鐵柵門旁下車處起步,向前續行路面變窄小路 (小型農用車尚可通行)

 

1355 比人高大葉片奇大姑婆芋

1358-1359 從路底上溯一小段乾溪床 (只剩有殘餘積水小水潭),轉上乾溪床左側山徑

 

1406 處於停養狀態雞寮

1435 路況尚好;惟好景不常,不久後開始在稜線或稜線附近茂密竹林/雜木林間硬闖推進

 

1446 出密林,接到破損不堪產道;稍後路況轉好

1501-1503 取產道左岔髮夾彎上行,進入檳榔園

1503-1509 切上檳榔林陡坡,接走一小段緩坡再爬升一小段,來到無名山頭高地上一個大圓形水泥蓄水池旁

 

1512-1519 離開蓄水池,循寬緩稜續往北稍偏西方向,來到另一個無名山頭,為稀疏檳榔林高地,在此高地南方靠近產道處有個上面長滿綠植白鐵儲水槽

 

1525-1526 下產道經「清德枝 107 34 10」電桿下行到岔路口在此終於接軌GPS 軌跡,亦即銜接上頭溪巷 17 號民宅」經此左岔到北山坑山的 GPS 軌跡路線也是我們下山回程所走路線

 

1529-1532 雙岔路口 (右下左上均有攔路鐵欄門)

1532 繞過左岔鐵欄門續行

1536 轉入左分岔產道;之後走向先往西北,之後大致轉往南,但途中有些迂迴轉折

 

1549-1553 北山坑山斷頭基石 (上面有前人寫上「北坑山」);山頂有座大型水泥儲水池,斷頭基石位於儲水池旁小丘上

 

1553-1612 下山走出前述短暫停留過雙岔路口行間稍有遠繞,後於產道旁一根鋼柱上看見有手寫「神鵰俠侶 111.4.5」留字,想來之前斷頭基石上「北坑山」也是這對高人傑作

 

1617 前述「清德枝 107 34 10」附近產道分岔口;取右岔 (之前所經產道左岔) GPS軌跡可循路線

 

1624 工寮

1626 岔路 (右岔上往無名山頭)取直行

1632 維持良好狀態鐵皮屋工寮產道經此工寮前右轉

1634-1635 蓊鬱優美山坡檳榔林

1649-1650頭溪巷 17 號民宅

1652繞過水泥橋入口鐵欄 返抵停車處

 

此行所登兩座山頭沿途所見林相以檳榔為主尤其北山坑山周遭舉目所見幾乎盡皆檳榔林。話山話檳榔,檳榔並非台灣原生樹種,一般認為嚼食檳榔習慣來自原住民也是錯誤認知檳榔其實原產於馬來半島錫蘭印度、以及中國南方熱帶植物。檳榔何時傳入台灣較可信說法是 17 世紀中葉由荷蘭人引進,原住民發現其果實有禦寒提神效果便採來嚼食,後來不少漢人跟進也養成嚼食檳榔習慣。日治政府認為人們亂吐檳榔汁有礙觀瞻且影響環境衛生,因此曾經嚴令禁止,但戰後死灰復燃,嚼食檳榔人口快速成長,以致產量不足,一度需仰賴進口以彌補不足。

 

台灣廣植檳榔是二三十年前之事由於價格很好種植容易且不需施肥噴藥,加上利潤達稻米 5 倍,因此當時中南部許多稻農紛紛轉作1999 年,台灣檳榔種植面積共達將近六萬公頃,是種植檳榔巔峰期,僅次於水稻當時種檳榔農民數約七萬戶,年生產量與產值各約 17 萬公噸及新台幣 144 億元,號稱台灣「綠色黃金」。後因政府大力宣導吃檳榔易於發生口腔病變,影響健康至鉅,因而大量降低了檳榔食用人口,然而檳榔價格並未因消費量明顯減少而提高,持續低靡不振。有鑑於山坡地過度開發種植檳榔所衍生地力不足病蟲害水土保持等問題,政府鼓勵轉作咖啡油茶樹等其他經濟樹種並提供經費補助,國內種植檳榔林地面積已大為減少

 

台灣種植檳榔最多地方是屏東與南投兩縣,南投縣種檳榔面積一度超過二萬公頃,如今種植面積縮減近半,但縣內山坡地依然到處可見檳榔山奇景尤以國姓鄉為最。所以最近連續三次來國姓登山行腳親眼看到不知凡幾檳榔山,固然開了眼界,其實也是剛好而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