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5旅記(坪林尖山湖古道、北宜古道)
坪林石槽村因流經此間的碧湖溪河床中多見豬槽狀岩石而得名,村內有石槽、倒吊子(碧湖)、四堵、刣牛寮、尖山湖等地區,漢人來此拓墾可溯至大清帝國道光年間。此行範圍大抵不出石槽村尖山湖與刣牛寮一帶,車行從捷運新店出發,走北宜 9 號公路至 48.1 k 處,左轉進入尖山湖產道續行至 6.5 k (尖山湖幹 114 電線桿)叉路前停車,由此循右側水泥產道前行不久接上「尖山湖古道」入口。
尖山湖古道大致沿一條水流稀少的溪溝上行,有時還得走入崎嶇溼滑的溪床,必須小心翼翼慎防滑倒。這條古道登訪者不多,沿途路跡多有不清之處,幸好路條總會適時出現,讓我們不致迷失方向。
約莫一小時後走到一處竹林,路旁有一怪墓,墓碑上金漆刻字難以辨讀且未標示建造日期及立造者,墓前兩小石碑上刻字可認出是「山神」及「后土」,墓後緣有一被雜草遮住像是旗幟的長方形圖案,中間圓形為黃色,其餘上下左右對角線部分,依序為黑、紅、藍、白等顏色;此墓似乎暗藏玄機,只是無法參透其中奧祕。
再上行不久接上稜線叉路,左右兩線分別可通往建牌崙 (940 m) 與梳粧頂山 (931 m),走左線不久來到另一叉路,在此離開稜線改走右陡下往湖桶古道(胡桶古道)方向;這條陡下山徑多已被荒草掩沒,幸好仍有布條指引,才能平順接抵山谷溪畔;沿溪畔下行途中找得一處寬敞乾河床午餐歇息。隨後續行到一叉路口,取右上登到梳粧樓山鞍部 (865 m),由此直行「北宜古道」到頭城約需六小時;左右兩叉路則可分別往登梳粧樓山 (888m,三等點) 及梳粧頂山。本社以前遊走湖桶古道時曾順登了梳粧樓山 (223 旅記),這回主要來踏查北宜古道,不宜太勞累大家,因此梳粧頂山留待日後登訪。
「北宜古道」原是嘉慶年間「頭圍」(宜蘭頭城)後山與台北「艋舺」(萬華)間小路;據考此路由頭城經福德坑上抵風空子溪山鞍部後,一分為三,第一路走北宜古道經湖桶鞍部之後來到虎寮潭,第二、三路可說是北宜古道支線 (其中一條現稱「刣牛寮古道」),兩路於刣牛寮會合,經尖山湖及湖桶鞍部續而抵達虎寮潭。
梳妝樓山鞍部往北宜古道土地公廟 (760m) 沿途多下坡,途中錯失一條通往雙溪灣潭竹子山(822m,圖根點) 的左叉路,因此未能實現由此往返順登桶河崙 (820 m,圖根基石) 的想法。北宜古道土地公廟是一座一百數十年歷史的古樸石砌小廟,廟身長滿青苔,廟內土地公早已不知去向,惟有分刻於廟門兩側的「福德」、「正神」仍可清楚辨認。白雲悠悠,歲月如流,見證古道興衰起落的北宜土地公廟,昔時守護過此來彼往的旅人過客,如今對偶然經訪的山林遊子仍不無指引功能。
經過土地公廟不久來到一叉路口,由此離開北宜古道,取右叉路下切往「下洞瀑布」(又稱「尖山湖瀑布」)方向續行;不久到達另一叉路,因時程有所耽誤,乃捨棄原定的續往下洞瀑布路線,改走左叉稜線山徑下山;後來下切到碧湖溪畔沿途有精彩的連連陡坡,可惜走的是下坡路;日後當擇期來一次反向上行,讓大家體驗連番陡上的成就感。
隨後沿著碧湖溪畔走出尖山湖 14號 民宅,是此行中最平緩舒爽的路段;在這清澈山溪流經的幽密綠林中,有吸用不盡富含芬多精及陰離子的清新空氣,若非時候不早需要趕路,真想脫掉鞋子到溪中玩水泡腳,順便好好地深呼吸一番。尖山湖14號民宅背山面溪,是一棟石砌老屋,看來已無人常住,但應還有在維護使用。民宅前內側有一鐵架搭棚,老屋與搭棚之間通道除了可走入我們出來的山徑,另有一條越溪走「幽美山徑」接北宜古道及風空子溪山的入口。
這回實際行程比預估稍難,也因而讓大家獲得更多身心靈滌洗;身軀難免稍感疲累,卻是心滿意足而歸。
總協調撰
尖山湖古道大致沿一條水流稀少的溪溝上行,有時還得走入崎嶇溼滑的溪床,必須小心翼翼慎防滑倒。這條古道登訪者不多,沿途路跡多有不清之處,幸好路條總會適時出現,讓我們不致迷失方向。
約莫一小時後走到一處竹林,路旁有一怪墓,墓碑上金漆刻字難以辨讀且未標示建造日期及立造者,墓前兩小石碑上刻字可認出是「山神」及「后土」,墓後緣有一被雜草遮住像是旗幟的長方形圖案,中間圓形為黃色,其餘上下左右對角線部分,依序為黑、紅、藍、白等顏色;此墓似乎暗藏玄機,只是無法參透其中奧祕。
再上行不久接上稜線叉路,左右兩線分別可通往建牌崙 (940 m) 與梳粧頂山 (931 m),走左線不久來到另一叉路,在此離開稜線改走右陡下往湖桶古道(胡桶古道)方向;這條陡下山徑多已被荒草掩沒,幸好仍有布條指引,才能平順接抵山谷溪畔;沿溪畔下行途中找得一處寬敞乾河床午餐歇息。隨後續行到一叉路口,取右上登到梳粧樓山鞍部 (865 m),由此直行「北宜古道」到頭城約需六小時;左右兩叉路則可分別往登梳粧樓山 (888m,三等點) 及梳粧頂山。本社以前遊走湖桶古道時曾順登了梳粧樓山 (223 旅記),這回主要來踏查北宜古道,不宜太勞累大家,因此梳粧頂山留待日後登訪。
「北宜古道」原是嘉慶年間「頭圍」(宜蘭頭城)後山與台北「艋舺」(萬華)間小路;據考此路由頭城經福德坑上抵風空子溪山鞍部後,一分為三,第一路走北宜古道經湖桶鞍部之後來到虎寮潭,第二、三路可說是北宜古道支線 (其中一條現稱「刣牛寮古道」),兩路於刣牛寮會合,經尖山湖及湖桶鞍部續而抵達虎寮潭。
梳妝樓山鞍部往北宜古道土地公廟 (760m) 沿途多下坡,途中錯失一條通往雙溪灣潭竹子山(822m,圖根點) 的左叉路,因此未能實現由此往返順登桶河崙 (820 m,圖根基石) 的想法。北宜古道土地公廟是一座一百數十年歷史的古樸石砌小廟,廟身長滿青苔,廟內土地公早已不知去向,惟有分刻於廟門兩側的「福德」、「正神」仍可清楚辨認。白雲悠悠,歲月如流,見證古道興衰起落的北宜土地公廟,昔時守護過此來彼往的旅人過客,如今對偶然經訪的山林遊子仍不無指引功能。
經過土地公廟不久來到一叉路口,由此離開北宜古道,取右叉路下切往「下洞瀑布」(又稱「尖山湖瀑布」)方向續行;不久到達另一叉路,因時程有所耽誤,乃捨棄原定的續往下洞瀑布路線,改走左叉稜線山徑下山;後來下切到碧湖溪畔沿途有精彩的連連陡坡,可惜走的是下坡路;日後當擇期來一次反向上行,讓大家體驗連番陡上的成就感。
隨後沿著碧湖溪畔走出尖山湖 14號 民宅,是此行中最平緩舒爽的路段;在這清澈山溪流經的幽密綠林中,有吸用不盡富含芬多精及陰離子的清新空氣,若非時候不早需要趕路,真想脫掉鞋子到溪中玩水泡腳,順便好好地深呼吸一番。尖山湖14號民宅背山面溪,是一棟石砌老屋,看來已無人常住,但應還有在維護使用。民宅前內側有一鐵架搭棚,老屋與搭棚之間通道除了可走入我們出來的山徑,另有一條越溪走「幽美山徑」接北宜古道及風空子溪山的入口。
這回實際行程比預估稍難,也因而讓大家獲得更多身心靈滌洗;身軀難免稍感疲累,卻是心滿意足而歸。
總協調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