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6日 星期二

298 旅記 (烏來桶后古道越嶺道)

烏來山區有福巴古道、哈盆古道及桶后古道(桶後古道)三條赫赫有名的越嶺古道,前二條本社都走過,這次一嘗宿願走訪了桶后古道中古味猶存的越嶺道路段。桶后古道介於新北市烏來與宜蘭縣礁溪間,是往昔泰雅族原住民從雪山山脈北上打獵遷移走出來的路徑。大清帝國光緒年間在烏來設置「防蕃屯所」,提昇了這條山徑重要性。日治時代為了伐木及便於統治原住民,將這條山徑拓展成越嶺道路,使之成為台北與宜蘭間重要通道。全長約30 km的桶后古道可分為三路段,前段「桶后林道」全長將近14 km,介於烏來孝義與桶後間,大部分已鋪設柏油路面;中段「桶后越嶺道」全長約6.7 km,起於桶后林道終點前雙溪合流口,終於新北市與宜蘭縣界鞍部,是碩果僅存的古道精華路段,也是我們此行走訪標的;後段鞍部至小礁溪土雞城間路段一如桶后林道,已變成毫無古味的柏油產業道路。

跨過兩溪合流口前行,進入柳杉密布的森林,沿著桶后溪畔林徑緩步而走,吸取此間沁涼超優的清新空氣,感覺非常享受。此間的桶后溪寬淺清澈魚蝦豐富,溪畔平敞空地多,難怪盛暑時節到此戲水紮營的遊客人山人海,不絕如縷。為了體驗山間溪畔的露營樂趣,以後或可挑一晴朗夏日,邀集大家來此紮營夜宿,共賞靜夜星空美景,吟味人生種種…,然後在傾聽潺潺溪流及蟲鳥唧鳴的大自然合音中安然入睡,一夜好眠到天亮。

話說回來,越嶺道起點至烘爐地山登山叉路間的4.5 km路途大致平緩,後續才真正有越嶺感覺;在後續路段沿途,不時有盛開的「台灣杜鵑」出現眼前,花團錦簇白裡略帶紫紅的這種鐘形杜鵑花非常吸睛,當然沒有忘了加以拍照。走出森林行抵古道鞍部之前,來到一段芒草夾道的山腰邊坡,此時此地的左側對面山坡可看到數叢也正盛開花朵的「金毛杜鵑」;桶后越嶺道沿途的「金毛杜鵑」多已進入花期尾聲,這裡所見花朵大概是最晚一批綻放者。

杜鵑是世界性名花,全球共九百多種,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從熱帶、亞熱帶、以至高山寒帶都可見其蹤跡。這種植物可概分為地生與著生兩類型,台灣地形複雜多樣,氣象變化萬千,加上位處東亞地生型杜鵑與著生型杜鵑分布的交匯地帶,因而孕育出不少原生特有種杜鵑花,包括前述「台灣杜鵑」與「金毛杜鵑」。野生杜鵑廣泛分布於台灣全島,從低海拔到高海拔山區都可見其蹤跡,其不畏酷劣環境的堅忍精神,足以代表台灣人努力奮鬥的生活態度,所以台灣的野生杜鵑花可說是最能代表台灣形象的百花之后, 2006年林務局舉辦的「森林時尚,情繫杜鵑」網路票選,「台灣杜鵑」脫穎而出奪得「杜鵑花后」后冠,成為「台灣精神形象的代表花」。

「台灣杜鵑」是常綠性小喬木,樹高可達10 m以上,枝條光滑,具厚革質的葉為長橢圓狀倒披針形,有10~12對側脈,葉背可見銀白色倒伏狀毛茸,莖頂萌發7~15朵繖形花序的花朵,花色白至淡紫紅,每朵花有5片圓形花瓣,10~12枚雄蕊。「台灣杜鵑」主要分布於600~2400m山區,多在4~5月間開花,觀霧、太平山、東眼山、大雪山、阿里山、向陽、藤枝等森林遊樂區都可見其分布,這趟來烏來桶后越嶺道徑能邂逅正在盛開的這一「台灣杜鵑花后」,真是好運氣。

除了「台灣杜鵑」與「金毛杜鵑」,台灣另有「台灣高山杜鵑」、「玉山杜鵑」、「南湖杜鵑」、「烏來杜鵑」、「棲蘭山杜鵑」、「南澳杜鵑」、「細葉杜鵑」、「紅毛杜鵑」、「著生杜鵑」、「長卵葉馬銀花」、「馬銀花」、「唐杜鵑」、「守城滿山紅」、「西施花」等十四種原生杜鵑,其中前十種是台灣特有種。另有一種「森氏杜鵑」與玉山杜鵑是否確為不同物種,學界迭有爭論。玉山杜鵑與森氏杜鵑同樣分布於3000 m以上高山,前者葉型較小且葉緣反捲有別於後者的平整葉緣,但兩者間存在不少難以區分的中間型特性。七、八年前,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學者以先進的分子生物技術方法探討比對後,斷定這兩者是同種,並應以先被發表的玉山杜鵑作為此種名稱。

「淡淡的三月天,杜鵑花開在山坡上,杜鵑花開在小溪旁,多美麗啊 …」,其實台灣的杜鵑花不只綻放於陽春三月,中高海拔山區的原生特有種杜鵑花,花期都在4~6月間,分布於較高海拔的「著生杜鵑」及「金毛杜鵑」甚至還有到了7月才開花的呢!大家有否雅興一起走一趟夏季高山野生杜鵑花尋賞之旅?

總協調撰

補記:這趟行程沿途起伏不大,最合郭董胃口,也因而讓他有機會全程一馬當先,權充了一次領隊。自謙偷懶了一年的艾美女將(泡麵女俠),其實腳力依舊,絲毫未減;希望她下次來時千萬記得帶爐具。另外,在鞍部附近午餐後,佳人與令兄未隨我們折返,繼續走到礁溪與小礁溪交界,進而行抵宜蘭火車站;他們這段後續路程總共花了4小時(含30分休息)。「走過層層山巒,看到寬闊的稻田,甚至是遠方的龜山島,感受真是特別,有發現新天地的感覺…。另外,走得實在過癮…」,特提供佳人的體驗給大家分享。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