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299 旅記 (石碇姑娘山&紙寮坑古道)

位於汐止與石碇交界的鹿窟崙(上鹿窟崙山,528m,圖根點)是四分子尾山系盟主四分子尾山(茄苳腳山,641m,二、三等點各一)往南延伸而來的山頭,由此山往東南連走石碇光明里內松柏崎山(437m,圖根點)及雞冠山(405m,圖根點)後,可走出紙寮坑古道;從紙寮坑古道可直接走出106公路53~54km間的「永定村」公車站牌,亦可續登姑娘山(大湖格山,371m,圖根點)後再走出公路。本社第45次活動(2006年1月8日)連登過姑娘山、雞冠山及松柏崎山,當時從106公路姑娘廟出發…,登上松柏崎山後,續經汐止光明寺,最後走到南港製茶廠搭公車回家,亦即該次行腳跨及石碇、汐止及台北市南港三個地方。這回重遊姑娘山與紙寮坑古道是臨時起意,原想遠走坪林與雙溪交界的北豹子廚山(627m),但恐遇雨掃興而作罷。

「姑娘廟」或稱「孤娘廟」,往昔是專用於供奉未成年女性亡魂的廟祠,因昔時乃父權社會,夙有「神桌頂無祡孤婆」(註:台語「祡」乃擺置並加以奉拜之意)的古例,只有出嫁女子才能接受夫家子女祭祀,未婚或早夭女子若未藉由冥婚得到奉養,其骨骸或骨灰只能被送到「姑娘廟」中供奉。惟後來姑娘廟多不再設限專祭末婚女性,其設立具有保安庇福,解決地方不安的功能。姑娘廟立廟原因不外乎死後顯靈濟世造福鄉人、生前有功於地方死後被立祠、與媽祖混淆或觀音再世之類靈異傳說、女鬼作祟托夢求祀、水流屍或神主牌…等。

位於永定村大湖格的石碇姑娘廟,此番只是路過,但仍值得介紹給以後有意來參訪敬拜的朋友。此廟奠基於山明水秀的永定溪畔已九十餘年,1912年由當地居民曾桂先生啟建,1951年改建的廟受重創於1969年的葛樂禮颱風,後來由曾桂先生孫兒曾田中先生(即該廟第三代管理人)籌資闢地重建落成於 1972年,成為目前大型廟宇。此廟專祀魏扁仙姑,據說因屢顯神蹟神靈遠播而引來眾多信眾。廟前牌示說明,魏扁仙姑生於1862年,1879昇天,陽壽十八歲。仙姑是土生土長於石碇農家的獨生女,自幼聰慧淑靜,不喜多言而喜齋食禮佛。仙姑仙逝後埋於原屬魏家的現今姑娘廟後林地。買得該塊林地的曾桂無緣無故腳生爛瘡,求醫三、四年仍不得治癒,痛苦不堪。求神拜佛後,曾桂遵照神明諭示,請人幫魏扁姑娘撿骨,重新埋葬於山麓路旁,並以四塊石板搭成小廟,虔誠加以供奉祭祀。廟成以後,曾桂腳疾不藥而癒的奇聞傳遍全鄉,眾多鄉民紛往敬祀而且每求必應。隨著聖恩逐漸名聞遐邇,香客絡繹不絕,小廟從此香火鼎盛神績頻傳,魏扁姑娘也被信眾尊稱為「魏扁聖媽」或「魏扁仙姑」,但廟名仍沿用「姑娘廟」。姑娘廟後山也因廟名而被稱為姑娘山,原有山名「大湖格山」反而少為山友所知。

石碇姑娘廟二樓正殿中龕安奉主祀神魏扁仙姑金身,仙姿身著霞披,胸前佩有信徒奉贈的珍珠與金牌;正殿樑柱懸有壬子年敕建的對聯「姑則無偶千古留貞結操,廟卻有跡萬年香煙誌馨芬」,橫額為「姑靈顯赫鼎盛斯廟」,橫額上另有前台北縣長蘇清波先生所刻「姑娘廟」石匾。右龕供奉信徒敬雕的仙姑分身,珠冠霞披,富麗華貴,神像胸前也滿綴信眾奉獻的珍貴項鏈,神案前香火與香花脂粉一如中龕,足以顯示仙姑的靈驗。左龕供奉歷年經仙姑允許安奉的百餘位未婚去逝姑娘的牌位,也受信眾奉祀膜拜,香案燭火不斷。正殿後方的仙姑陵寢,樹立著「故妣魏扁之墓」碑,靈寢前香爐滿插馨香與鮮花,陵側滿陳信眾敬獻花籃,別具肅穆氣氛。正殿右廂房閱覽室,陳列各種經典善書,供香客閱覽。左廂房信徒服務處是辦理求仙姑贈「發財金」的借錢處,也免費為信徒解籤。服務處前桌櫃陳列各種信徒敬奉的胭脂、口紅、珠寶、髮飾、項鍊、戒指、手環、手錶等精緻婦女用品,以及各種婦女衣衫裙褲,信眾可隨緣取用或購用,攜回穿戴保平安。石碇姑娘廟開放所有民眾參觀,並非只有女性才能進入,吾人即使無意參拜,以後路過仍可入內參訪見學一番。

此行在捷運木柵站搭上1076路公車,至石碇永定村姑娘廟下車後開步。因山低路短故而全程刻意龜步前進,免得太早走完;其實姑娘山不高但頗陡峭,下坡路段又有點陰溼,為了避免滑倒,走慢一點還是比較保險。

從姑娘廟翻越姑娘山,最後經由一棵綠意盎然、樹幹附生山蘇及藤類植物的老樹旁走出紙寮坑道路,隔著紙寮坑溪的道路對岸有一戶民宅,宅前沿靠溪畔上方種植的一大排孤挺花盛開著豔紅花朵,煞是耀眼奪目;房宅週遭的植栽和庭園相當考究,看得出屋主有用心在經營。紙寮坑溪經過生態工法整治,溪岸護堤以堆砌岩石為主,少許水泥為輔,因此整條溪仍不失自然的感覺。沿紙寮坑溪上游方向行走道路約十分鐘, 右邊出現一條往登姑娘山的山徑入口,山徑旁平緩處有一座古樸石砌土地公廟。北台灣山林古道旁的林間溪畔,常可看到這類老土地公廟;土地公總是默默地守護著居民與過客的心靈。續行道路數十公尺,左側出現一座建造不久橫跨紙寮坑溪的豪華大橋;過橋後的石階山徑通往雞冠山,途中會經過農園及紙寮坑聚落遺址。在橋邊午餐前,幸會剛要上山種菜的一對七十來歲夫妻,土生土長的這位老伯相當健談,還津津樂道起他以前在這裡做過礦工。紙寮坑溪護魚有成,因此大家可一邊午餐,一邊觀賞悠遊溪中來去自如的魚群,最大魚兒看來有十二公分以上。

飯後瓦拉米留守現場,其餘四人續行紙寮坑古道,沿途路旁應有一廢礦坑,惟可能已被荒草掩蓋,所以我們沒看到。來到道路盡頭,近入古味猶存的林間古道,沿著溪岸而行的山徑平緩可親,途中跨經數座鐵管鐵板架構,橋面鋪著木板的便橋。不久來到另一座古樸石砌土地公廟(福德祠),廟外牆上刻著立廟於「光緒丁丑年…」(即1877年)等模糊不清字眼。繼續前行到一叉路口,兩叉路都有不少雜草擋道,看來不太好走,因此決定見好就收,當下折返;如走入右叉山徑,應會經過一座古石碑及有一座土地公廟的廣場,再上方不遠處就會抵達有道路接汐定公路的「頂紙寮坑1號」民宅。

回到豪華大橋與瓦拉米會合,賦歸前不忘登上石階山徑去參觀一下前述那對老夫妻的家園,還順手「偷拍」了一張他們在菜園工作的照片。


總協調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