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8日 星期二

375 旅記 (苗栗大湖/公館:包樹崠 + 出磺坑古道 + 法雲寺古道)

苗栗大湖東接泰安,南毗卓蘭,北接獅潭與公館,西北、西南分別與銅鑼、三義為鄰;全鄉形如短筒馬靴,鞋尖在新開村鯉魚潭水庫土石壩下游,鞋跟在賞楓勝地馬拉邦山。大湖除了有草莓為全鄉帶來財富,還有柑桔、甜柿、幸水梨、新興梨、紅肉棗、桃接李等水果也頗富盛名。這回苗栗行先到大湖並非要賞楓或採草莓,而是為了登訪包樹崠 (鍋鼎山, 鍋仔崠,593 m);這座小山高度不到 600 m,但有台灣最早樹立三等三角點 (一號),意義非比尋常。

 

包括新朋友張瓊心與黃奕盛賢伉儷,這回一行 3 14 早上陸續車抵台三線 131.2 k 路邊會集後共續車程,原擬於 133-134 k 左轉順義橋,續行約 2 k 到包樹崠登山口附近展開行程,卻誤經通往馬拉邦山志成橋,想說就將錯就錯改從主祀玉皇大帝百年老廟石雲宮入登;根據藍天圖集第三集,石雲宮後方也有包樹崠登山口,不過實地繞走廟後櫻花步道發現該路徑已無跡可循。

 

車回台三線,路過順義橋去尋找另一登山口,沒想到這回開過頭,來到距順義橋約 3 k 產道 (義寮農路) 三岔口高點停車,來回尋找登山口,最後錯入應曾相通但已中斷登包樹崠竹林舊徑。虛耗到中午 12 點多,決定回停車處午餐休息,此時 Sam 告知包樹崠登山口在下方產道左側路旁 (從順義橋方向過來右邊)。下午 1 點前重啟腳步下行產道,一行於 40-50分內陸續完登包樹崠折返登山口旁產道,其中登山口到山頂來回約半小時。意外耗掉太多時間,接下來決定只走出磺坑古道,不登原定令兩目標龍船子山 (655 m,三等點) 與雞籠山 (727 m,三等點)

 

車行台三線,接七十二快速道路,轉入出磺坑產道,來到出磺坑城隍宮前廣場停車。苗栗公館出磺坑是苗栗古八景之一「磺窟響泉」所在地,也是世界最老、持續生產最久油氣礦區之一。早在清國嘉慶年間,就有先民在出磺坑後龍溪畔舀取浮油作點燈燃料,當時不知這種硫黃色液體是珍貴原油,稱之為「硫磺油」,也因此當地舊名「硫磺窟」;因出磺坑屬於開礦村,所以也有人稱此地為開礦坑。1861 (咸豐 11 ),淡水廳苗栗「理蕃通事」邱苟在後龍溪牛鬥口南岸附近開挖出磺坑礦區第一口油井,深約 3 m,每日汲取2-3 加侖原油;確實位置已不可考此井可能是台灣第一口油井,比1859年美國人德拉克 (Edwin Drake) 在賓夕凡尼亞州所挖掘世界第一口油井只晚了兩年。1877 (光緒 3 ),清國政府在台灣成立油礦局,從美國購進一套鑽機,鑿井 120 m 深,俗稱「苗 1井」,每日產出 1500 斤原油,為台灣油礦業肇始;清國前後經營台灣石油 15 年,成效不彰。日治時期開始有系統在台灣出磺坑與鄰近地區探勘,一共鑽探了 98 口井,其中78 口有油氣生產,累計產出 117 萬桶原油以及 4650 萬立方米天然氣,半數產氣油井位於出磺坑礦區;台灣油礦開發陳列館附近所建「出磺坑第一號井」紀念碑位於日本人挖掘第一口油井遺址。戰後成立「台灣油礦探勘處」(今台灣油礦探勘總處),繼續經營本礦區,1952 年在 3500 m 深處發現 6 層氣層,1970 年代成功開發出磺坑深部新油氣層,並將探勘範圍擴展到錦水、竹東、寶山、永和山、青草湖、崎頂等油氣田。歷經 140 餘年開採,出磺坑礦區累計產出超過 300 萬桶石油,且隨著探勘技術發展演進,仍具開採價值;目前出磺坑礦區仍有 30 多口井持續生產,每日天然氣產量 200 萬立方米,占全台產量 45 %

 

一行從出磺坑城隍宮下到開礦社區岔路口,穿過社區,接產業道路上行一小段,見到路旁景觀牆貼著「陸軍步道」導覽圖;早期附近陸軍部隊經常利用這條路訓練士兵體能,因此出磺坑古道又稱陸軍步道。順著陸軍步道上行約 300 m 遇岔路 (將左岔古道舊路誤為通往民宅而未走入),續行道路經胡天宮,路旁兩隻狗狗猛吠向宮方飼主示警。從胡天宮上行約百米,接法雲寺古道,古道入口路旁有法雲寺古道導覽圖;此處約略位於公館出磺坑城隍宮與大湖法雲寺中點。法雲寺古道鋪設石板,每隔 100 m 設有里程指標,先為平緩路段,接著緩上抵觀景平台 (0.5 k)。稍後續行到與一條橫向山徑交岔口 (右往玉女山,左往金童山) ,取直行越嶺下法雲寺。下行木棧梯道,轉土路,經一長排似已廢用法雲寺浴廁建築,進入法雲寺後方庭園。

 

法雲禪寺或稱法雲寺,位於大湖西北觀音山上,寺內大雄寶殿供奉一尊高九尺、重約一萬台斤白玉雕刻佛,是新加坡福海禪寺弘宗法師捐贈。據豎立大殿右側「大湖開闢紀念碑」所記,法雲寺創建緣起於大湖拓墾戶吳定新四位賢昆仲一次勘查出磺坑東側山區形勢;當時在刺探原住民敵情後回程休息時,吳定新舉目望見觀音山鞍部殊勝方位,適於闢為佛寺道場,乃告訴其弟說:「墾地建成後,即行建築,施捨田地,以求永祀金爐。」惜宿願未果即逝世。後來其弟吳定連榮任日治時期大湖區長,不負乃兄遺言,慷慨捐施巨金土地,倡建佛寺,並邀集廳參事劉緝光等於 1910 年報請政府許可,後獲核准並得地方善信贊助。正擬即行動工,卻因未能覓得適當住持人選而未果;次年適有從福建鼓山參學返台妙果禪師與劉緝光邂逅於台北觀音山凌雲禪寺,二人竟夕懇談,建寺計畫遂得底定,妙果禪師為此重返鼓山湧泉禪寺禮請覺力禪師來台共負開山重任。

 

覺力禪師 1909 年初渡台灣,1913 (大正 2 ) 重渡來台後得吳定連、劉緝光兩大護法,以及廳內有志之士與眾信踴躍捐輸,乃於1913  4 月開工在觀音山半嶺興築大雄寶殿,隨後於翌年 11 月舉行落成典禮,同時確立法雲禪寺名稱;據說從遠方遙望此寺奠基處,但見白雲掩映有如蓮花座上護法祥雲,是為此寺命名緣由。法雲禪寺創建後,覺力禪師任開山住持 (1914-1933),接續第二任與第三任住持分別是妙果禪師 (1933-1960) 及其師弟妙然法師 (妙然尼長老,1960-1996),目前的第三代第四任住持達碧法師是妙然尼長老弟子 (1997-)

 

法雲禪寺於 1935 年毀於關刀山大地震,因適逢戰爭期間物價暴漲,重建工作遲遲無法展開,由是寺方轉而致力造林,擇地種植松、杉、櫸、竹等,如今法雲禪寺周邊庭園蔚然成林、古木參天,都是當時僧眾合力辛勤種植成果。1950 年重建完成大雄寶殿為日式寺院結構,綠色琉璃瓦配上雪白牆身,顯得華麗莊嚴。隨著法雲禪寺木造房舍逐漸老舊腐蝕,復得護法善信支持,乃於1981 年起,以鋼筋水泥全面改建,重整寺容。1986 6 月,大殿、開山堂、齋堂、禪房等全面落成,巍峨莊嚴法雲禪寺煥然一新;正殿前方視野遼闊,既可遠眺苗栗群山,還可俯視汶水溪谷湍淙流水。大殿右側豎立著前述大湖開闢紀念碑,說明吳氏兄弟開發大湖艱辛。

 

從法雲禪寺前方聯外道路下山約2 k可接省道,沿途風景秀麗,也建有休息涼亭,造訪法雲禪寺信眾遊客一般是由這邊上來,惟一行今天沒時間加走這段路。

 

十四、五年前 (1997 1998 ),曾因偶然機緣來過法雲禪寺,這回二度造訪,與親切迎客尼師交談之餘,還難得地獲其允許加入拍寺前合照,感覺很歡喜。法雲禪寺曾是台灣早期四大佛教聖地之一,這回介紹不足部分,留待金童山、玉女山之行旅記再行補述。

 

GPS 記錄三段路程合計約 9.3 k,總爬升約 727 m (紅色-石雲宮賞櫻步道,綠色-包樹崠,紫色-出磺坑古道,法雲寺)









































以下照片由 Sam 提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