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雜誌 511 期報導文章分享 (創新力)
文 游常山 12-11-29
*總協調註:本報導文章中包含一段我熟悉的人與事
*總協調註:本報導文章中包含一段我熟悉的人與事
台灣學子屢屢在國際創意、設計大賽中獲獎 亞太區十大設計名校,台灣就佔了六所,並且勇奪第一 然而,創新不只是設計 更要有改變的力量,並能創造出新價值 如何培養出創新的腦袋 鍛鍊出實作的臂膀,淬鍊出大破大立的能量?
台灣學子屢屢在國際創意、設計大賽中獲獎
亞太區十大設計名校,台灣就佔了六所,並且勇奪第一 然而,創新不只是設計 更要有改變的力量,並能創造出新價值 如何培養出創新的腦袋 鍛鍊出實作的臂膀,淬鍊出大破大立的能量?
這幾年全球的「亞洲熱」,讓台灣的設計師開始在國際間,有冒出頭的機會。
台灣科技大學設計學院院長陳玲鈴最近發現,一家名為「品家家品」的中小企業,吸引了國際知名設計品牌《Wallpaper》雜誌注意。雙方以「手做」為主題,推出聯名商品,接連兩套「紫砂咖啡組」、「紫砂野餐組」,餐具的材質是華人用來泡茶的「紫砂」。而且合作的設計師,是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系畢業的孫崇實和張博翔。
「不只東西漂亮、材質好,連設計用的東方符號,也非常巧妙,」曾在密西根大學攻讀設計博士學位的陳玲鈴,忍不住讚美。
台灣設計走向國際
長久依賴代工訂單的台灣製造業,近年開始有自創品牌的趨勢;台灣能邁開品牌之路,除了出口訂單不穩定、必須另闢新市場之外,台灣本土多年來儲備的設計、創新人才,能量已經足以走到國際。
只是台灣做出來的品牌產品,是否能賣得出去?
這中間,需要創新設計、規劃行銷通路,並且產品要有國際競爭力。這「走到全球市場」的策略,需要企業活動價值鏈的重新嫁接,也能創造新的工作機會。
「重點在,是否具備創新力,可以開創新局?」陳玲鈴質問。
從美國、歐盟到聯合國,幾乎所有關心前瞻教育的機構,都將「創新力」標舉為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關鍵能力之一。
創新力是什麼?創新,其實和台灣這幾年大力鼓吹的「設計力」很類似,「設」是設想,加上「計」的計劃,先有想法,後有做法,創新在「知行合一」之間,形成具體行動。
培養創新力的四個方法
「創新就是改變,還要帶來價值,如果沒有帶來價值,就不算是創新,」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如此定義。
創新力既然如此重要,那麼,創新力應該如何培養?
首先,創新力的起步,在於「批判思考」。有創新能力的人,通常具有質疑現狀的批判思惟。
「不要輕易對別人的看法買單,驗證的方法就是按他的理論做一遍,能不能從頭到尾做出來?」在竹科參與多家電子廠產學合作的交大電子工程系教授王協源說,很多創新,都是從不滿現有解決方案開始的。
創新力的第一個試金石是:空有新想法還不夠,做出來才算數。
在台北市臥龍街安靜的巷弄,謝章天、謝章平兩位台大地質系畢業的兄弟,開了一家運動背包車衣廠,自做自賣,也在網路寄賣。哥哥謝章天車帆布,弟弟謝章平負責談行銷通路,而原本在美商寶僑公司負責供應鏈管理的嫂嫂梁佳蓉,則要學會採購布料、配件、管財務。三個台大高材生,在月租二萬二千元的舊公寓創業,客廳即工廠。
原本在台大海洋所任教授的父親謝文陽的規劃下,兄弟倆應該相繼攻得台大地質博士,進入台大後門辛亥路的國家地震中心擔任研究員。
「結果地震中心開出的人事缺看來,他們需要的博士,比較偏向土木系、防災的專長,而且我們兩人對地質愈讀愈沒有興趣,乾脆出來創業,」謝章天說。
「我們真的喜歡教書?難道要和爸爸一樣,一輩子待在學院的象牙塔?雖然那是一份好工作,」兄弟倆反覆思考,他們並非走投無路而創業,但內心真的有一股召喚他們走到外面世界的聲音。
謝章天的興趣在「運動服飾」,念碩士班的時候就花三年時間,潛心研究運動背包、T恤的基本紡織車工,還特地去朋友的運動服裝工廠學車衣,學得一身紡織業的本領後,做出成品,才來創業。
「反正我們都還沒有三十歲,可以換條路走,至少嘗試過,」謝章平說。能實際把理想做出來,才是創新。
與環境、生活的反覆對話
培養創新力第二個模式,是一種「緊密互動」激發而生的能力。藉著觀察環境,與他人反覆對話,來尋找「自己的路」。
台灣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研究所應屆碩士中,就有一對「國際得獎專家」:賴忠平與葉銘泓,非常擅長從日常小細節,抓出創意火花。
例如,他們第一次獲得國際iF設計大獎的「食淨」概念,就是在餐廳吃飯觀察得到的靈感。他們將刀叉設計成類似翹翹板,使得接觸食物和人口的刀鋒,可以懸空,不至於放在不夠潔淨的桌面或紙巾上。
他們從大三開始搭檔,創造力驚人,連續得過德國iF獎、德國紅點設計獎、台創國際設計金獎和阿瘦皮鞋金履獎,累計獎金高達九十五萬台幣。「等葉銘泓一年後退伍,我們準備開一個工作室創業,」賴忠平自信地說。
他們的創新力能量,都是來自日常生活的「細膩觀察」。收集材料僅僅是第一步驟,更重要的是彼此的溝通討論,從中挑選出具有價值的部份反覆淬鍊。
愈是激烈的互動對話,愈能激發創新能量。葉銘泓說,他們時常吵架,像是得到紅點設計大獎的「花瓶頸」,兩人就曾為了要做成盆栽還是其他方向,大吵了一個晚上,最後才激發出新創意。
培養創新力的第三個模式,是「大破大立」。改變既有領域,自我建構一套新路徑,直接檢驗個人的創新力。
實踐大學副校長官政能,自美返國後有兩個工作邀約:交大應用藝術研究所教職,和實踐大學設計學院開院院長。他放棄人人稱羨的國立大學,選擇到私立大學開創,因為投入創造性工作,雖充滿不確定,卻讓人滿足。
官政能認為,這種「一手打造,從無到有」的滿足,無可取代。
小有所成後,他又不滿於現狀,自己評估,實踐設計學院經過十五年的累積,當年那種突破性的草莽精神,也逐漸式微,現在需要更多創新的課程,刺激、誘發每個學生不同的創新力。於是他打破現有課程框架,重新設計一套創新的學習架構。
「六十個人就有六十種創新力,每一個人都要做出自己最好的部份,然後取法別人的專長,不斷整合,不斷走出原來所學的東西,用出去、走出去,這樣才能有效創新,」官政能說。
開創新局的破壞式創新
培養創新力的第四個模式,是能夠「與混沌共處」,面對處理模糊空間與資源不足的能力。
創新力就是要能夠容忍不確定性,在混沌中,導引出「破壞式的創新」。
「創新有很多種,包括技術創新、設計創新、營運模式的創新、組織架構的創新和思惟的創新,」中研院長翁啟惠說。
在無路可走的荒野中找到出路的人才,其實就是具有開創新局的「破壞式創新」能力。
以文化創意產業領域中,被視為最「燒錢」的電影工業為例,近年來,台灣興起一股本錢非常低的「微電影」潮流,就是要繞過「資本限制」這個攔路虎,讓年輕人都能一圓導演電影夢。許多創新,由此而生。
台南市一級古蹟,安平古堡。二十歲的康寧大學資訊傳播系學生歐全翔,正在拍《穿過時空祈願井》,這是一部台語發音的實驗電影。
歐全翔的指導老師是康寧大學資訊傳播系系專任講師楊凱鳴,擁有交大建築碩士學位,一度在建築師事務所畫圖,天昏地暗畫了兩年,決定改行教書。對電影,楊凱鳴完全放手給學生,只和學生討論劇本。拍攝過程遭遇到種種阻礙,歐全翔只有自己想辦法。
在康寧大學爭取到教育部預算的「Fun台語:府城在地文化台語實驗電影」的拍片計劃,歐全翔勾勒的故事大綱是「古今中外」的奇情靈異故事,他選定安平三百多年的古井,只是一級古蹟被密封,不可能為學生的實驗電影開井。
歐全翔決定轉移到市中心孔廟,以孔廟的古井為景,「至少演員可以從古井裡冒出來,」歐全翔說。
拍片過程中,他完全體會到,同在台南念過書的奧斯卡大導演李安所說,在台灣拍電影「困難重重」,因為從道具到場景,什麼困難都會遇到,需要用耐心和創意來解決。
當拍攝經費不足時,來自台南關廟鄉下的歐全翔也能另闢蹊徑:他上網搜尋紀錄、影音競賽,發現和學校同在安南區的台灣博物館,在徵選五分鐘公益短片,獎金三萬元,「我連分鏡圖都畫好,果然初選就入圍,」膚色黝黑、眼神靈活的歐全翔十分得意。
「他們憤世嫉俗,充滿能量與喜感,總之,就是很有戲,」在政大教創意與創新的廣告系教授陳文玲,看過歐全翔的實驗電影後,留下深刻印象。
創新力讓生命能量豐沛,是當前台灣年輕學子最需要的能力之一。創新力同時能扭轉逆勢,讓人生「逆轉勝」,而且在拚戰過程,同時「感受生命『暢流』(flow)的快樂,」長期倡導「生命暢流」理論,而備受矚目的芝加哥大學心理系教授契克森米哈指出,「讓心靈保持開放、有彈性,是創造性人物進行工作的方式。」
豐富年輕人的生命能量
這種彈性、開放,成為青年出人頭地的關鍵能力之一。
當前,台灣經濟混沌不明,內有轉型維艱的壓力,外有歐債與美債危機的陰霾持續籠罩,台灣孩子要在這種情勢下破繭而出,唯有靠創新。
「既然台灣的大學生,現在連找一份二十二K(月薪二萬二千元)的工作都這麼困難,不如就去創業,而創業就是需要一種創新力的培養和膽識,」陳玲鈴說,對台灣教育而言,如何培養下一代的創新力,顯得更加急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