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4 旅記 (苗栗三灣銅鏡山林步道、山塘背步道、大坪山、茄苳富士山、鼓山背庄總督府三角點、頂寮山、崁頂寮山、火炎山)
此行是本社首次走訪苗栗三灣,三灣位於苗栗北端,面積人口分別約為 52 平方公里及 7200 多人,為全國客家人比例最高鄉鎮,約佔全鄉人口 99%。三灣位於中港溪中游,月眉溪下游,與南庄、造橋、頭份、峨眉、獅潭等鄉鎮接壤,境內丘陵起伏,山明水秀風景宜人。
一行 2 車 7 人車程南下,輾轉進入三灣銅鏡村 (分為大銅鑼圈與小銅鑼圈兩區塊),經迎福宮到苗栗三灣銅鏡社區活動中心 (銅鏡村 12 鄰 18 號) 下車,展開銅鏡山林步道行程;行後穿插車程輔助,又陸續走訪了山塘背步道、大坪山 (小北埔山,207 m,土調圖根點)、茄苳富士山 (279 m,土調圖根點)、鼓山背庄基石
(140 m,基石四面分別刻著總督府、昭和七年、三角點、6)、頂寮山 (187 m,土調圖根點)、崁頂寮山
(110 m,第六百一九號鑛物課基石) 以及火炎山 (185 m,省府圖根補點)。
迎福宮是大銅鑼圈信仰中心,位於銅鏡社區活動中心北側,每年端午節村人多會來此祭拜。此宮廟初建於道光年間大銅鑼圈開庄初期,至今將近 200年,當初只是石頭堆成石壘伯公,日本時代曾遭廢棄,國民黨政府來台後重建為泥墳伯公;當時村內也奉祀三元三品三官大帝
(客家話稱三界爺,台語稱三界公),但並未建廟而是以聖筊為憑,由村內信眾輪值爐主,奉請至家中奉祀。隨著社區人口外移嚴重,輪流擔任爐主一事變難,因此隨著迎福宮於 1993 年改建後,三界爺也被奉請至宮內,而之前散落庄內田頭、田尾、水頭、水尾等地方伯公也一起被奉請來安置。目前迎福宮內除了奉祀三界爺,還有九尊福德正神土地公。此行時間不足,所以早上車程經迎福宮時未下車入內參訪。
銅鏡山林步道與之後藉由 GPS 輔助陸續完成行程
,依序逐一略記如下:
銅鏡山林步道:包括大埤湖 (大龍崗湖) 環湖步道與大草原環山步道兩部分,長度共約 1.5 k。從銅鏡社區活動中心開步,經一間雅緻農莊 (道路左側), 稍後遇岔 (右往環湖步道,直行往環山步道),取左來到大埤湖畔,逆時鐘繞行大半圈環湖步道後,經串連步道前往繞行環山步道,接著回到湖畔補足剩餘環湖步道後返回停車處,沿途緩步,走走停停,全程共約 70 分;環湖步道湖光山色景色優美,環山步道圍繞一大片綠色草原,可眺望五指山經鵝公髻、鳥嘴、大窩、比林、以迄鹿場大山 (樂山) 等遠山群連稜所形成「五峰天際線」;拜晴朗天氣之賜,此行五峰天際線歷歷如繪,盡入眼簾。
二、山塘背步道:山塘背係指三灣、銅鏡、北埔三村間山丘谷地,大清道光年間屬於「金東和墾號」拓墾區,日治時期沿用「金東和」作地名;早期先民除了在金東和地區種茶,還挖了一個大埤塘養魚兼供灌溉水源,是金東和被改稱山塘原因,又因其位於三灣街背面而被改稱山塘背;山塘背步道分為一至四號步道,但以三、四號為主,一、二號屬於既有山間產道;此步道北入口在大上農莊 (三灣中正路 425 號,台 3 線約 96 k),通往一號步道,南入口經三灣鄉公所前往二號步道。此行車程經南入口狹窄車路 (二號步道) 到路底民宅前下車,展開囊括四號步道 O 形走法;首先沿著緩坡石板步道下行,經一間福德祠不久後遇左岔不取,直行陡下一段後經一座「浣衣橋」
,橋下是舊時附近農家婦女洗衣之處;接著上到山頂觀景台,經桂竹林後下到大埤湖邊;最後沿著大埤湖邊步道而行,經前述未取岔路接回福德祠,返回停車處;扣除在福德祠午餐休息時間,山塘背步道全程費時約 50 分。
三、大坪山:位於山塘背西南方,登此山起訖點位於「三灣幹 117 支 24」電桿;從岔路邊停車處進入左岔不久遇岔路指標 (右往山塘背步道,左往北埔茅香小徑),取左沿著廣闊優美茶園邊緣小徑走到大坪山路邊基石;基石前方觀景台視野甚佳,東南面可眺望鵝公髻、鳥嘴、大窩等山連稜,南面可眺望加里山與神桌山與仙山連稜;此行原路去回時間各約 10 分。
四、茄苳富士山:車經 124 線往南庄方向到約 19.1 k,轉入左岔續行約 1 k,來到一間水泥造工寮旁路邊停車起步;工寮外牆有紅漆噴字標示往三角點方向指標及時間 (10 分);從停車處進入工寮斜對面芒草叢生廢水泥路,經雜木林山徑,以迄登抵竹叢邊基石,前後費時約 14 分;在基石邊發現「祥馬」留置登頂牌一面標示茄冬富士山,另一面標示鼓山背庄三角點;此稀有三角點基石就在茄冬富士山附近,因此臨時決定順訪之。
五、鼓山背庄三角點:此基石位於 124 線往南庄方向約
19.5 k 路旁竹林小土丘上面,小土丘側旁有可供停車路邊空地,空地上有苗栗農田水利會所設置一座三灣圳進水口電信管控系統;立於昭和七年這顆總督府三角點編號 6 號,因此推測當年總督府應有在其他地方設立 1-5 號三角點,但這些基石下落不明。
六、頂寮山:行程起訖點位於「水庫幹112 支 13」電桿對側路邊農園入口;車行 124 線,於約 20.6 k 轉入苗 19 線 (苗 19 線 6.3 k),後遇此線與苗
19-1 線分岔 (苗 19 線 5.3 k 及苗 19-1 線 0 k),續行左岔苗 19 線經東山國小指標後遇另一岔路,取右離開苗 19 線,續行約 0.55 k,即抵達此電桿;打開農園鐵籬門 (未上鎖) 入內,經此雜草叢生農園後路向轉右,克服芒草障礙,穿行採筍竹林路後轉右,之後不久轉左上竹林坡,上到 T 稜岔即見左岔近前稜頂基石;從農園入口走到此基石約 14-15 分;下山回經
T 稜岔,續行稜徑約 30 m,來到一座鐵皮屋頂觀景亭,此觀景亭有聯外石板階梯步道,但不知其出口位置,只好循原路下山回到停車處;此行其實差點放棄,因前往起登點所仰賴車程途中一度遭遇難題,如何解決此難題可從附照中找答案。
七、崁頂寮山;登山口位於廢校多年東山國小 (民國 41 年創校,82 年降為三灣國小分校,83 年近一步降為三灣國小分班,102 年走入歷史;從苗 19 線 4.2 k 分岔進入將近
100 m 處為此國小校門口) 附近;進入已成廢墟校門口近前雜草叢生廢土路產道 (位於面向校門口左側),走一段後經過廢產道左側水泥橋,隨後右轉沿著溪畔密密麻麻草原前進
(草約半人高,毫無路跡),走約 100 m 後,轉陡上左側竹林山坡,上稜岔後取左岔繼續爬升,不覺走過頭,回走一段後才發現立於稜徑旁竹欉間鑛務課基石;上山到此基石所費時間只約 15 分,但過程狼狽辛苦,難怪有兩位夥伴放棄參與拜訪此基石。
火炎山:登山口位於龍崀頂步道途中岔路,龍峎頂為當地舊地名,為龍脈頂端之意,龍峎頂步道是先民往來北埔與內灣兩村間古道,也是三灣大橋啟用前二灣地區學童通學之路,後由政府重新整理成目前長約
1.5 k 登山健行步道,有南北兩入口;火炎山東面中港溪側為斷崖,從三和大橋處仰望之有如三義火炎山縮小版,故得此山名;從龍崀頂步道南入口 (彌陀寺附近) 進入,走 2-3 分步道,轉進右岔火炎山登山口,緩步續行約
3 分即抵達火炎山省府圖根補點,是此行中最容易登頂山頭;應該很安全的龍峎頂步道居然於去年十一月間發生過意外罹難事件,罹難人賴阿勝是桂冠圖書公司負責人,到龍崀頂步道健行失蹤多日,後來警消搜尋發現其遺體卡在中港溪流域三和大橋與三灣大橋間一處懸岩間,經出動多人垂降協助下放至河床,再涉水將遺體運出;賴先生一生致力於出版、譯介文史哲學叢書,前後出版超過
2000 套書籍,為文化傳播付出諸多心力,沒想到返鄉過養老生活期間竟會遇此死劫,令人感慨唏噓。
綜觀此行,預設目標多,實際收穫更多,拜訪基石一共多達 6 顆莫非是本社空前紀錄?
GPS 行走記錄由陳老師提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