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2 旅記 (桃園復興那是山)
一、總協調旅記
內政部地圖標記的那是山 (那結山,1520 m,二等點) 位於桃園復興與新竹尖石交界,隔著大漢溪與南插天山遙遙相望;「那是」 (Naze) 和「那結」分別是泰雅族語的日文和中文譯音,原意為細小竹子 (箭竹)。那是山雖位居復興三尖老么,高度低於夫婦山與復興尖山,但一般認為那是山是復興三尖中最險峻陡峭、登頂難度最高的一座。 本社三週前安排登訪那是山,受到大雨影響沒能登成;這回捲土重來,不只如願以償,還能帶同更多朋友一起登頂,甚感欣慰。
那結山有羅馬公路嘎色鬧、北橫內奎輝、北橫大灣、以及尖石水田林道四處登山口,這回走最短但最陡的嘎色鬧路線。嘎色鬧部落位於復興鄉奎輝村奎輝溪上游海拔約 700-800 m 山坡,自然生態資源豐富,此間冬天經常籠罩山嵐雲霧,美如人間仙境;嘎色鬧音譯自泰雅族語「Ksunu」,「Kasnaw」或「Kasono」,原意眾說紛紜,包括「芬芳氣息」、「雲霧之鄉」、「榕樹」、「多水、洪水」、「外地人暫居處所」等不同說法。
前往嘎色鬧部落,可從復興羅浮或關西馬武督進入羅馬公路 (桃118 公路),在 51.8 k 附近轉入嘎色鬧產道,經嘎色鬧自然中心 (原奎輝國小分校) ,續行約 1 k,即可抵達此部落活動中心廣場;由此續行產道,在路底民宅前 30-40 m 處 (標高約 700 m) 轉入竹林水泥產道上行15-20 分鐘,就可抵達竹林山徑登山口 (約 830 m);登山口與山頂基點的間距與高差各約 4 k 及 700 m,路途不長但沿途崎嶇陡峭多亂石,還有多處攀岩關卡,其中尤以登頂前一段 10 多公尺高近乎垂直峭壁最具挑戰性。
這回原只預定 3 車最多 15 人,但報名踴躍,在部落格公告活動通知後 3 小時內就報名超額,趕緊於通知中加入額滿無法再受理報名的追記;幸好後來多了 2 部車可供調度,才能皆大歡喜。
包括姜桑、小賴、阿炳 (陳炳彰)、breeze (游子傑) 4 位新朋友,一行 5 車 25
人分從台北、樹林、中壢出發,在復興萊爾富便利商店門前路旁會車,隨後一同開抵嘎色鬧部落路底民宅旁停車。10 點 20 分,一行出發走入竹林水泥產道,上到竹林山徑登山口時,來了另一位新朋友阿盛 (黃怡盛);他是阿炳所邀,獨自從三重騎機車趕來會合。
入登竹林山徑,行經一棵高大板根巨木 (經過時必須回顧才能看得較清楚),以及一處路旁放置兩個白鐵儲水桶的小溪瀑布 (嘎色鬧部落取水源頭);率先與 Renoir 來到一棵可能是被盜採、只剩一小段粗大樹幹的林間空地,在此休息 15 分鐘,等候行員跟上來。
登抵鞍部叉路 (左往良羽烏山、榮華山,右往那結山) 寬闊空地時正好是中午時分。不等全員到齊先行午餐,同時分享了Angel 的情人果
(醃製青芒果)、萍兒的紅棗木耳蓮子湯,以及Renoir 的小番茄;Angel 自行醃製的青芒果不酸不澀,好吃又開胃,萍兒自行烹煮的紅棗木耳蓮子湯也很不錯吃。看到來自中壢的年輕小組 (1 男 2 女) 下山回經鞍部,簡單寒暄過後,請他們讓我拍張合照後才予以放行。
餐後與10位行員先行上路,循稜經過箭竹山徑行抵一個小山頭;接著下行再陡上,經過巨大岩壁,時而拉繩時而攀樹根,上到另一個小山頭,樹幹上釘著一塊標示牌,上面寫著「加油!那結山基點快到了!15 分」。
陡下不久又陡上,來到第三個小山頭,攀爬前述近乎垂直峭壁,登抵那是山旁巨岩山頂,那是山二等點基石就在近旁另一個山頭。在那是山「巧遇」久違獨自來登山的 Oscar,還遇見從水田林道上來的 3 位年輕男生。
替第二批上來的行員拍完團照,趕緊下山回到鞍部空地喝卓桑的招牌行動咖啡;卓桑總是公而忘私,熱心服務大家,就像這回自願留守鞍部放棄登頂,以便讓大家都能喝到他的愛心咖啡,順便還可陪伴狀況不佳放棄登頂的煥倫。全員登頂歸來在鞍部會集,拍完大合照後一同下山,回到竹林山徑登山口時方知阿炳與阿盛分別是嘟嘟登山健行隊與小白登山隊嚮導,真是失敬了。
回顧此行從竹林水泥產道出發起算,一行 26 人幾乎全員登頂成功,而且上登實際走路時間不過 2-3 小時,實在不簡單,也讓我很有成就感;感謝大家的合作與努力。
二、Renoir 遊記
周五晚上,規律地會去水果行採買,當作周六登頂的食物。位於桃園中正路的台西水果行,算了一下,停車場大約可以停六七十輛汽車,水果行內店員有活力的招呼客人、彼此間的聊天,讓我想起以前紅極一時的西雅圖魚市場。他們一邊說話,一邊招呼客人,非常有朝氣。
回到家,放著蕭邦的大波蘭舞曲,是李雲迪於蕭邦鋼琴大賽的演奏,看著林克孝寫的「找路」,這真是一本令人看得欲罷不能的書,要不是周六要爬山,真想挑燈夜讀。「找路」一書介紹南澳的沙韻之路,雖然跟那結山無關,但南澳的原住民,跟那結山登山口所在的嘎色鬧部落,都是泰雅族。
週六爬那結山,對這座山非常嚮往,因為它是復興三尖之一,山上有很棒展望。作個桃園人,如果連桃園境內的復興三尖都沒爬過,說出來是有點難為情。所以我在周五就慎重的看著林克孝的「找路」,那種心情就像要去湄州島進香,事先幾天要吃齋一樣慎重。是把一周忙碌的工作模式,在週五晚上就切換到登山模式。
往登山口會走一段羅馬公路,真的是很美,難怪很多自行車友都愛走這段路。往嘎色鬧部落沿路很多高大櫻花,花季時來想必是風雅的很。
那結山走來非常陡峭,但沿路奇石、巨木都頗有可觀。尤其是一段岩壁上去後,整個大岩石宛如恐龍背脊,就像隻大恐龍溫馴伏在地上,一位山友拿著登山杖在岩壁上畫圈圈,說是要幫恐龍畫上眼睛。
中午在鞍部吃午餐,吃了千惠的手工麵包,還有一位山友的蓮子木耳紅棗湯,感覺元氣都來了。登頂前會經過三個小山頭,這段路走來不覺得累,更像是遊戲,因為沿路針葉鋪地,像是走在地毯上柔軟,兩旁柔弱的箭竹嬌柔隨風飄逸,提醒我「那結」二字是泰雅族語,意思是「細小的竹子」。
登頂前有一小平台,視野非常棒,但我們登頂時有雲霧,沒能望的太遠,但因為沒有太好的展望,讓我更能專注欣賞周遭的杜鵑。觀察杜鵑茂盛的葉子,每個都是近乎垂直的伸展,那樣旺盛地生命去迎著陽光,如果是花季來,盛開的杜鵑花是犒賞辛苦登上來的登山客的最好儀式。
上山、下山時經過一小瀑布,都會停留洗臉,清涼的溪水沁人心涼。聽到有如鳥叫的蛙鳴,恰巧昨夜「找路」一書有提到有種青蛙(斯文豪氏赤蛙)叫聲如鳥鳴,我想拍到的青蛙就是牠。如果不是,歡迎指正。
大家都下山後因故沒能聚餐,車行在北橫上,偶而能從建築或樹林間隙看到夕陽,真是美。一些高底起伏的山也時而可見,千惠提到看著自己爬過的山,感覺很好。而我看著自己爬過的山,總會想起電影「阿波羅13」,Tom Hank飾演的太空人,因故接近月球了,卻無法登上月球,日後他常在月圓時坐在自家院子看著月亮。當我眺望著山時,都會讓我想去親近它,幸運的是,登月很難,登山容易。
以下GPS 由郭董提供,部分照片由 陳董,Sam, Oscar 和 Renoir 提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