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3 旅記 (新竹峨嵋藤坪步道、猿山步道、猿山、獅頭山、獅山古道、六寮古道)
獅頭山風景區位於新竹峨嵋與苗栗南庄交界,日治昭和 2 年 (1927 年) 曾入選台灣十二勝景之一,因前山 (獅頭) 岩壁地形酷似獅子蹲踞之姿而得名,除了此獅頭位於苗栗南庄,其餘風景區的獅身獅尾全在新竹峨眉境內。10 多年前,交通部觀光局把獅頭山風景區與台中梨山及彰化八卦山統整歸納成「叁山國家風景特定區」,交由「叁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專責處理經營管理事宜。
獅頭山是佛教聖地,據說獅頭獅尾諸多佛寺加上非純佛教廟宇一共 18 間,大多是日治時期利用現成山壁岩洞興建而成,建築風格呈現中西合璧多元面貌;獅山古道連通獅頭 (前山) 與獅尾 (後山),獅頭舊登山口位於 124 縣道 (頭南公路) 22 k,其山門是昭和 15 年 (1940 年) 為了日本皇紀開元 2600 週年慶典而建,門面橫鐫「獅頭山」金色大字,山門前緣左右兩根石柱分別題字「曹洞宗獅頭山」與「勸化堂開善寺」;經山門入登,上行一百多階石板路 (石磴禪道),會見到一塊形似昂頭挺胸坐獅的「獅頭石」,岩下有勸化堂住持茂峰法師刻於 1937 年「同登佛境」四字;再往前會行經日治時期所建「清境橋」,接著不久就可出抵拓建於 20 多年前勸化堂停車場。
小學生時代,我曾跟隨先父、家母、以及一位鄰居長輩到獅頭山「行春」,如沒記錯當時應是從獅頭舊登山口起登,走到獅尾水濂洞後原路折返,當時水濂洞旁道路尚未開闢;該回行春是我孩提時代走路最多最久一次,並且留下一張水濂洞前拍攝,讓我十分珍惜黑白合照;往事如煙如夢,數十年人生歲月就如此倏忽地消逝了
(372 旅記)。
睽違 4 年再次安排獅頭山行程,主要不是參訪寺廟,而是為了走猿山步道與獅山古道,順登猿山 (463 m,122 號三等點) 與獅頭山 (492 m,25 號三等點),尤其上次錯過的猿山一定要登到
(372 旅記)。
一行 4 車 13 人到國道 3 號寶山休息站會車後,一起續開到獅頭山風景區水濂洞停車場下車;整裝拍行前團照後,就近先加走沿途林蔭茂密且有清溪相伴水濂洞步道與水濂橋步道。
水濂洞是獅頭山風景區最大天然岩洞,洞名得自往昔山泉由此洞頂石壁順流而下,在洞口前緣形成水濂;洞前淙淙溪流聲有如梵音,不絕於耳,因此水濂洞又名梵音寺,主要供奉釋迦牟尼佛。
水濂洞步道係由石板階梯與木棧道所構成環狀路線,沿著藤坪溪 (石子溪) 而建,溪流水質清澈,其中棲息著馬口魚等魚類,溪谷岩壁歷經長久水流沖刷切割,形成壺穴、岩穴等地質景觀。水濂橋步道也是沿著石子溪而建,溪谷也可看到水流經年累月持續沖刷切割所形成小峽谷、壺穴等景觀,其中水濂橋附近一線天溪谷景觀更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佳作。
水濂橋步道擁有一條造型古樸堅實百年糯米橋,建造於 1918 年 (日治大正 7 年);這條往昔獅山道路開闢前峨嵋南庄兩地居民往來必經橋樑,是先民利用石砌方塊作建材,以糯米加糖與石灰製成黏著劑,運用力學原理建造而成石拱橋。
緩步連走水濂洞步道與水濂橋步道總計用了將近
40 分,出發不久後與剛走完時兩度邂逅同一群中國遊客 (可能是學界人士與家眷);第二度相遇時,留下對方一位女團員與玉英雙人合照 (參見旅記後附照片)。
後續行程記錄大略如下:
1013-1014 歇心茶樓 (獅山遊客中心)
1015 藤坪步道導覽牌;藤坪地名來自其地勢平坦又盛產黃藤,為早期南庄道北埔必經之地,步道採自然工法建造,以枕木、棧道和泥土山徑為主,沿途除了黃藤尚可觀察血藤、鴨腱藤、風藤、魚藤等藤本植物
1025-1028 休憩平台岔路 (右岔續行藤坪步道,經「藤坪大岩壁」到步道出口,接六寮古道;直行接猿山步道)
1046-1047 前往藤坪大岩壁參觀後回休憩平台途中
1120-1212 猿山基點;邂逅一隊 4 人山友,請其中一位幫拍全員合照;在此午餐沒拿出自己便當,吃大家的已很飽足,包括阿芳的綠豆湯、玉英的核棗糖與茂谷柑、Allen 的牛舌餅、麗珍和樂山的水果;此外,早餐後 8 點多搭車途中,還額外吃了振文兄特地買請的熱騰騰肉羹麵
1231 涼亭 (藍天指標往獅頭山 90 分,下龍門古道口 40 分,回往猿山 25 分)
1248-1301
崖壁巨岩展望點;眺賞遠方層疊山景,鵝公髻山與加里山歷歷在目
1316 寬闊橘園 (緊抓樹木根藤,陡上攀爬繞過陡坡鐵圍籬才得以進入此處)
1358-1400 望月亭 (往獅頭山及元光寺分岔點);日治時期稱為高仰亭,位處新竹苗栗兩縣交界,高度與獅頭山基點相近,亭旁設有獅山古道導覽牌以及新竹苗栗兩縣合立界柱石碑;此後始終與惠芳、綾音、陳老師一起走殿後隊
1402-1412 元光寺 (原名獅巖洞,根據寺史,早在 1895 年就有晚年看淡名利桃園大嵙崁商人邱普捷來獅巖洞設寺禮佛清修,改建後元光寺氛圍莊嚴,但沒保留往昔風采);停留寺前廣場期間,除了稍為眺賞自然美景及參覽貼刻廣場週邊法語、菜根譚等修身養性格言,還與小時候就跟隨姑媽入住此寺一位修行人聊了一下;民國 47 年還沒電燈時,她就入住元光寺,是現有寺內住得最久一位
1413 回經望月亭分岔
1430-1431 獅頭山 (台灣小百岳之一);小停拍照賞景後原路下山
1457 海會庵
1500 覺然塔
1522 七星亭 (獅山古道與六寮古道分岔點)
1524 轉入右岔六寮古道;
1532 出水泥產道 (右上往親子亭);取左下行產道
1545-1553 七星神木;又稱母子樟,是根部相連老樟樹,母子連根分叉為七枝幹,猶如七星分布而得名,當地村民以「伯公樹」參拜至今;母樟樹齡約 400 年,樹圍 5.7 m,有 5 根分支,根部長有直徑約 1 m 大樹瘤;子樟樹齡約 100 年,最寬樹圍 2.3 m,有 2 根分支
1559 仿古茅草屋頂木樑茶亭
1610 出竹 41 道路 (藤坪步道入口)
1619 歇心茶樓道路入口
1623 回到停車場,圓滿愉快結束行程;全員換裝後餐敘慶功地點選到 Allen 所引介寶山鄉「老復興飲食店」吃客家美食, CP 值高自不待言
根據闞正宗博士研究報告「殖民時期獅巖洞元光寺修行者群像
- 兼論曹洞宗在獅頭山的活動 」,簡單補充說明此行所經獅巖洞元光寺。獅巖洞創建於
1895 年,名曰「善導堂」,是整座獅頭山中最早廟寺,創建者邱普捷人稱「邱太空」,師承福建清齋教龍華派一是堂;他將清末齋教最後形象帶入獅頭山,其繼承者葉普霖則以龍華九品位階定位及管理齋友。邱普捷創建獅巖洞後,寺中所住齋友多有夫妻、兄弟、親戚等關係,入寺不分男女老幼都須繳交固定圓額,收費後一概不退費,終身有效,可至終老,但須服耕稼勞役,此住眾結構至少維持到日治結束前。嚴格而言,此一「集體修行」結構與一般僅作為禮拜場所齋堂不同,其「養老制度」也是對部分獨身修道者一種保障,但並非元光寺特有。日治時期元光寺同住齋友大部分有親戚關係,但也有相當比例是「獨身修行」,獅頭山其他道場也大多如此,其入山背景無法排除人生失意,從而離群修道者。
獅頭山開發與交通便利息息相關,隨著日治政府開發,騷人墨客登山吟詠詩句,加上 1927 年獲選全台十二勝景,更讓獅頭山能見度大幅提升,來山者日眾。至少 1906 年時就有日本曹洞宗僧侶來山活動,「西來庵事件」後曹洞宗介入山務更趨積極,
「皇民化運動」時期達到高峰。元光寺在第二任住持葉普霖時有逐漸「棄齋入佛」趨勢,後經曹洞宗僧佐久間擔任住持,加上與月眉山及法雲寺往來,戰後終致轉入佛教。
獅巖洞元光寺創建者邱普捷生於
1853 年 (大清咸豐 3
年),卒於 1932 年 (大正10 年);巧合的是,他的西曆死亡月日正好與我的農曆生日相同,莫非這是牽連我前世之謎線索之一?
GPS 由郭董提供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