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8日 星期二

572 旅記 (新北平溪/坪林/雙溪:火燒寮古道、枋山坑古道、中坑古道、枋山坑山)

此行原擬從平溪火燒寮龍合橋旁涼亭停車場出發,經火燒寮 26 號民宅,進入雙溪,依序連走盤山坑古道、內盤山坑古道、中坑古道右線至左右線分岔點、中坑古道左線至中坑頭鞍部土地公、雙溪坪林交界枋山坑山;之後循往青林山和畝畝山方向下山,出盤山坑古道,繞回龍合橋旁涼亭停車場。不料車子開過頭,到達火燒寮產道盡頭附近下車起登,路線隨之改變,省了一點腳程,但吃了不少額外苦頭,讓登山老江湖振文兄苦不堪言。

實際行程依序包括:平溪火燒寮古道、坪林枋山坑古道 、雙溪中坑古道、枋山坑山,火燒寮古道。

火燒寮位於火燒寮溪上游,平溪坪林交界,因地形加上季風、颱風等因素,雨量十分充沛,是台灣最高年雨量紀錄所在。火燒寮古道原為淡蘭古道一段,昔日古道從台北到火燒寮一分為二,可往左越過枋山坑山進入雙溪,也可往右越過楣子寮尖進入坪林。

火燒寮古道從龍合橋到古道末段分岔路盡頭都已變成柏油或水泥路面產道,只剩兩分岔路盡頭民宅 (火燒寮 41 號 與 46 ) 間殘留一段古道仍保留原始土石路面;此行沒走到這一段,但從停車處前往火燒寮古道山徑入口途中,經過一處頗有看頭石厝遺跡,顯見這一帶曾有過風光人文歷史。

坪林枋山坑地區為大清道光年間安溪人士所闢,因當地經常發生山崩情事而得名崩山坑,後被訛寫成為枋山坑。枋山坑古道是往昔闊坪林闊瀨與楣子寮兩地居民出入平溪火燒寮與雙溪中坑舊路,因地處偏僻容易藏匿,日治前期一度成為土匪出沒途徑。

中坑古道是大清道光年間福建安溪茶販走出來非官方淡蘭古道路線,也是往昔雙溪柑腳和盤山坑兩地間重要通聯舊路。中坑地區在大清道光末年開始有漢人來開墾,分為水尾、水頭兩聚落,各奉土地公祠一座。日治大正年間,此間共有 21 戶居住,總人口 120 餘人,以山耕為主。民國 60 年代,仍有二鄰人家居住於此,後來廢耕後,居民紛紛外移。目前中坑古道沿途住戶幾乎都已遷走,但古道路況依舊良好,沿途青山綠水,廢耕梯田變成一片片青青草原,景觀優美怡人,是一條具有濃濃古味優質登山健行路線。

中坑古道分東西兩線,兩線頂端會合點,亦即中坑頭越嶺鞍部有一座立於大正元年八月五日「方向碑」,碑上三面分別刻著「南闊瀨行」、「北頂雙溪行」「西石碇行」;這裡位處交通要衢,日治政府乃特別在此設立方向碑。

話說一行 2 9 人從台北展開車程,後來轉進 106 線進入平溪,過白鷹橋,岔入紫東產業道路 ( 43 ),接著轉進東勢格派出所前左側火燒寮產道,到龍合橋旁涼亭停車場會車;隨後車程繼續經火燒寮 26 號、36-1 號,來到土地公廟與 36-2 號民宅間岔路,取右岔上到接近路底可迴轉彎道旁空地停車,展開行程。

實際行程所經點線依序大略如下:停車處、火燒寮 36-2 號民宅與土地公廟間岔路、火燒寮古道山徑入口 (進入一段悶熱陡上山徑,缺古道況味,路跡尚可辨認,但多蕨類雜草阻礙通行)、枋山坑山鞍部土地公遺址、坪林枋山坑古道、枋山坑 3-1 民宅 (在枋山坑古道出口,屋主老夫妻只有夏天會來此居住避暑,古道出口民宅廣場邊有一棵樹幹攀滿附生植物粗巨老樹,樹齡可能超過 200 年)、枋山坑崙 (528 m,鑛務課點,與枋山坑 3-1 號民宅相距不到 200 m,在馬路附近)、枋山坑 3-1 號民宅、回走枋山坑古道 (中途改走右岔路)、中坑頭鞍部土地公 (597 m,鑛務課點及方向碑)、中坑古道 O (先左線後右線逆時鐘走向)、中坑頭鞍部土地公 、枋山坑山 (676 m,三等點、雙溪水源保護區界石)、枋山坑山鞍部土地公遺址 (枋山坑山到此全線近乎荒蕪,沿途多芒草雜木,走得辛苦)、火燒寮古道山徑入口、火燒寮 36-2 號民宅與土地公廟間岔路、停車處。

此行路線所及範圍包括平溪、坪林與雙溪,但以雙溪為主。雙溪號稱「台灣小瑞士」和「山中威尼斯」,是學者專家評定台灣 50 年後仍適合人居少數地區之一 (363 旅記),此行所經中坑古道沿線優美風光為此提供良好佐證。

以下 GPS 記錄由王董榮財兄提供 (全程距離與總爬升高度分別約為 11.7 k 830 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