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專欄文章分享 (快樂,躲到哪裡去?)
王文靜/商周集團執行長
今年,耶魯大學出現創校300年最受歡迎的一堂課。這門「心理學與美好生活」(Psychology and the
Good Life)有近四分之一的大學部學生搶修。為容納1182名的學生,耶魯破天荒地把「教室」移到大型交響音樂廳,而且聘24名助教協助。學生暱稱這門課為「快樂學」。
最頂尖的學生為何要學快樂?
回答前,我拋出另一問題:「樂透中獎者與因意外而癱瘓的人,哪一個比較快樂?」這是1978年,菲利浦布利克曼(Philip Brickman)等3位心理學家的研究顯示:一夕致富者並沒有比意外癱瘓者快樂。有沒搞錯?研究指出,一夕致富的快樂程度大約持續1個月,之後就回到原有的心理狀態。反之,雖然生命遭受意外,但這樣的衝擊影響大約1年,也就是,若原本快樂的人會回到那個狀態。
另一個研究有類似發現:追蹤大學教授得到終身教職(美國大學教授的重要成就)與沒得到的快樂程度。主持計畫的哈佛大學心理系教授丹尼爾吉伯特(Daniel Gilbert)發現:在半年後和1年後,「得到」與「沒得到」的教授,快樂程度是相同。得到時的狂喜和失去時的低潮,都過去了。
財富、成就,與快樂有關聯性,但不絕對。
10幾年前,《商業周刊》的封面故事「快樂國不丹」,探索這山區國度的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主張,以追求幸福取代經濟指標GDP。走訪當地時,我被藏傳佛教國不丹的純樸,沒電視、網路,不殺生,沒有屠宰肉舖、只有特定時間能在河裡捕魚(殺生)所震懾。這是以前,後來「快樂國」與花花世界接軌了,解除電視禁令、開放網路與手機。雖然建設帶動經濟發展,貧窮人口比率從25%降到2%。但後遺症陸續發酵,自殺率、失業率、嗑藥與酗酒人口隨之攀高。去年的快樂指數報告,在155個國家中,不丹排名退居第97。比台灣人還不快樂。
快樂,若不在追求財富,快樂究竟躲在哪?
耶魯「快樂學」授課教授蘿莉桑托斯教授(Laurie Santos )認為就在「每天」與「每月」:
「每天」:
一、沉思10分鐘,什麼都不想。二、花半小時,寫下5件今天感恩的事。不但是單單寫下對象與事件,還要回想感動的時刻,
三、睡覺前,閱讀會帶來平靜的書或音樂。
「每月」:
一、至少寫一封信給你感恩的人。二、至少有一天放空自己,發呆、聽音樂、看電影、唱歌。
「二不一給原則」:
一、不要加入負面的社群網站。二、不要對成功及金錢,有過高的渴望。
三、根據調查:不斷的給予、幫助他人、從事志工,是擁有最多美好人生的人,也是最快樂的人。
快樂躲在哪裡?原來,快樂一點都不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