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5-2 日本鹿兒島縣五日行散記一 (明治維新功臣大久保利通) *10/9增記 [臨時有事需處理,原定本週六 (10/11) 活動停辦,請見諒]
最近自組五人團到日本鹿兒島縣展開前後五天
(9/30-10/4) 登山旅遊,首日早上搭台灣桃園直飛鹿兒島班機,下機後搭接駁巴士進入鹿兒島市中心,到預訂晚上住宿飯店「FAV LUX
Kagoshima Tenmonkan」(FAV LUX 鹿兒島天文館) 寄放行旅後隨緣「踅街」。
鹿兒島市號稱雕像之都,踅街時果然看見與鹿兒島以及日本近代史有關各類雕像,其中大久保利通 (おおくぼ としみち) 雕像最引我注意;這座銅雕高達 4.3 米,鬍子翹得很高,一副趾高氣昂模樣。
大久保利通
(1830-1878) 是薩摩藩 (鹿兒島地區俗稱) 下級藩士家庭出身,明治維新時期政治家,與西鄉隆盛及木戶孝允並稱維新三傑, 1878 年 5 月 14 日在東京千代田區紀尾井町紀尾井坂遭刺客暗殺身亡。遇刺當天早上,大久保剛對訪友提到明治維新應分三階段,第一階段以平定糾紛、穩固政權為目標,第二階段要務在於努力整頓、建立國家制度,第三階段以守成為重點。第一階段目標隨著西南戰爭結束 (1877 年 10 月) 宣告完成,西南戰爭又稱西南事變,是西鄉隆盛為首士族為了清君側所發動日本最後一場內戰,戰區包含九州熊本、宮崎、大分、鹿兒島等縣。大久保原想於維新進入守成階段退休,將國家政務交由青年才俊接棒經營,不料壯志未酬身先死。
大久保採用激進手法推動徵兵、廢藩置縣等制度,導致遭剝奪俸祿與權位原有武士階級憤而四處引發動亂烽火,成為社會亂源。惟大久保深信現代化改革會給國家帶來正面影響,也對自己建立國家制度信心十足,因此面對各地反彈暴動都採取鎮壓方式解決。事實上他的判斷沒錯,因各地作亂難以串聯,都可輕易壓制,也未給新政府帶來嚴重衝擊。大久保不計個人毀譽,不惜採用激進手段成就了國家現代化改革目標。
不只是明治維新要角,大久保在外交方面也作出重大貢獻。1874年 (清同治 13 年),琉球王國漁民在台灣遭原住民殺害,日本為此出兵攻打台灣南部「牡丹社」,日方將這場「牡丹社事件」稱為「台灣出兵」或「征台之役」,是日本明治維新以來首次對外用兵。此事件涉及台灣原住民、清國與日本三方,日本政府任命大久保利通出任與清國談判全權大臣,最終雙方簽訂「北京專約」,清廷承認日本出兵台灣是「保民義舉」,同時給付難民撫慰金與日軍建築物購買金共五十萬兩。日本後來以和約中「保民義舉」為由,順理成章於明治 11 年 (1878) 迫使琉球國王退位,將琉球置為日本一縣。除了透過外交談判迫使清廷承認琉球為日本屬地,大久保也代表日本與俄國簽訂「庫頁島、千島群島交換條約」,藉此解決日本北方邊患問題。這些外交勝利提升了日本國際地位,也為後續「富國強兵」政策奠定了基礎。
大久保死後獲日本政府追贈為右大臣、正二位,並且為他舉行維新以來第一場國葬,葬於東京青山靈園。雖然對國家內政外交貢獻卓著,但大久保在日本到處不受歡迎,甚至鹿兒島鄉親也不喜歡他,難怪遇刺身亡當天,英國公使薩道義 (Ernest
Mason Satow) 會在日記寫道「民眾非常憎恨大久保,所以看到他死了,大家好像都很高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