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9日 星期五

網路文章分享 (主流政治勢力以外的天光──曾柏瑜的努力看得見)



民報 文/ 黃厚銘(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太陽花運動落幕後的某一天,當我還在藉由網路書寫作為溝通橋樑,避免運動批評者與核心參與者之間嫌隙擴大時,柏瑜來找我聊她的心情。我很意外地發現,身為決策核心之一的她,竟然完全同意整個收場的過程是對不起參與群眾的。而柏瑜的愧咎,甚至讓她想要休學,反而不是沾沾自喜地跟我炫耀這段光榮的經歷或分享其中的八卦。沒想到,再隔一段時間,她又來找我,跟我說她決定在綠黨的推薦下,在選情絕對不利的大新店地區參選立法委員。

「小孩玩大車」這句話,通常是用以貶抑對方能力與資格的說法。但說真的,選前之夜,在新店瑠公公園廣場上,我看著柏瑜競選團隊的正職人員與義工們的年輕臉龐,連周遭群眾也少有一般居民,我想,不知情的人八成會以為這是什麼學生社團的選舉活動。以這樣的團隊來打一場對抗藍綠兩黨與既有地方勢力的選戰,此刻回想起來,實在是太不真實、太像是一場夢了。

也因此,我一直很擔心柏瑜最後的得票數(率)很低,讓他們灰心喪志。在寒冷又下著雨的街頭幫她助講時,我一再跟路上行色匆匆的朋友們呼籲:柏瑜和他的競選團隊,這批有理想的年輕人,已經用他們的行動開啟了新政治的希望,我們也應該用我們的選票給他們繼續奮鬥的勇氣。所幸,兩萬多張的選票、百分之十二的得票率,我覺得大新店地區的選民並沒有辜負柏瑜和她的競選團隊這半年多以來的拼搏。而柏瑜也在選後很快承諾,會繼續在選區生根、耕耘,並隨即在寒流中展開照護流浪動物的行動。

儘管柏瑜最後還是沒有當選,但對我來說,這有如「小孩子玩大車」的選舉,卻具有拆穿國王新衣的意義,凸顯出我們既有選舉方式的問題。這包括了選舉需要砸錢、立法委員與地方民意代表對選民的意義差異不大、以及藍綠對抗格局壓縮第三勢力空間等等。但此外,在短暫參與柏瑜的競選過程中,我卻也看到這群年輕人的成熟。他們也證明了自己並非「小孩子玩大車」,而是真的已經有能力接下社會中堅的棒子了。

除了候選人柏瑜以外,特別是身為競選總幹事的王雲祥,就跟他在太陽花運動期間一樣,低調自制地扮演輔佐與維安的角色,這絕對是超齡的表現。而以這樣的沉穩成熟,我也期待見到他獨當一面的一天。曾在三一八運動任職於國際組而有多種語文能力的鄭凱榕也是。我很難想像,這麼年輕卻幹練的女性,會願意陪著柏瑜在街頭不斷九十度鞠躬好幾個小時。此外,當然還有許多我在短暫的參與中來不及認識的工作人員或義工,其中也包括我所任教科系的在學學生,光是他們很快拍出一段影片來回應國民黨父權式的競選廣告,就足以顯示出其超強的創意與執行力。這種等級的人才,廣告公司不搶嗎?

即使不談這些優於同年齡層的能力與態度,光是這整個團隊從三一八到這次選舉中所培養出來的情誼,我相信也絕對會是一股可觀的力量。而就選舉的過程與結果來看,亦實際得到印證。所謂「當你真心想做一件事情時,全世界都會來幫你」,也正是因為看到了柏瑜與他競選團隊的努力,郝明義、吳念真、周世倫、黃武雄、甚至是 Peter 黃文雄等社會賢達都在競選期間以具體的行動來展現他們對柏瑜的支持。此等夢幻組合,又豈是輕易可達的成就。

更重要的是,走出臉書同溫層在街頭實際接觸選民的經驗中,我發現,我們的年輕世代對政治的冷漠真的已經改變了。我看到穿著時髦的年輕女性走出星巴克,手中提著好幾杯咖啡送給競選團隊、情侶走過之後又回頭詢問可否跟柏瑜合照、甚至是路過的轎車搖下車窗露出整車年輕的臉孔大叫加油。而實際上,在街頭發放傳單面紙時給我的感覺也是如此。儘管還是有不少人冷漠以對,但整體而言,卻不致令我感到挫折。也因此,選前之夜也來幫柏瑜街頭助講的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崔愫欣也跟我說,她覺得柏瑜的得票數會超過預期。

離開前的最後一刻,我跟柏瑜說:不管選舉的結果如何,他們會老,你們會長大,未來一定是你們的。明眼人應該知道,我是在打預防性的強心針。但這並不等同於是安慰人的假話。我曾經在一個閉門會議中,跟堪稱中國對台智囊的最高層級成員說,國民黨在三二四佔領行政院、與其後的反核佔領忠孝西路時惹怒了一整個年輕世代,但這些年輕人未來卻有好長一段時間的投票權,所以國民黨處境堪憂。但我此刻也要跟民進黨、以及還抱持著藍綠眼鏡的政治人物與一般人說,這批即將決定他們與我們未來的年輕世代,不只是天然獨、反國民黨,他們也比上一輩有更多元的想法,更能拋下、甚至是厭惡藍綠對抗的格局。

相較於選前之夜瑠公公園廣場上人數少得令我擔心的群眾,以及另一位候選人的造勢晚會後遊行群眾之年齡組成,最終兩萬選民給柏瑜的信任付託,意味著這些年輕世代不需激情搖旗吶喊的造勢晚會也一樣珍視他們手中的選票,認真決定自己的未來。甚至很還可能多少鼓動了他們的父母,才會有這樣的佳績。我想,這得歸功於這麼多年來,在樂生保存、在士林王家或華光社區反迫遷、聲援關廠工人與高速公路收費員等運動、以及野草莓學運、白衫軍、到太陽花運動等等,一波又一波的社運與政治運動的長期耕耘。

但當然,這也意味著,既有選民對選舉與對公職人員的認知、對政黨政治、與對環保和經濟發展之間關係的看法,都不會在一夕之間就有所改變。也因此,如何深入基層與紮根民間也必然是這群沒有黨政與家庭背景、卻有意從政的年輕世代所迴避不了的挑戰。就如同再怎麼反對造神與英雄主義,但確實只有林飛帆街頭短講那晚才會引來圍觀的人潮。也就在這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拉鋸與新舊政治的夾縫中,柏瑜與他的年輕競選團隊必然會培養出他們超越芸芸眾生的能力。


(本文係網路民報轉載自《想想論壇》主流政治勢力以外的天光──曾柏瑜的努力看得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