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7日 星期四

636-637 旅記二 (花東海岸山脈頂峰麻荖漏山 + 此行衍伸出旅遊地點與地方美食介紹)

海岸山脈是台灣五大山脈之一  (其餘為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與阿里山山脈),南北縱長與東西平均寬度分別約為 150 k 及 10 k,秀姑巒溪將此山脈切穿分成兩段。

海岸山脈北段自花蓮溪口花蓮山起,經賀田山、月眉山、六階鼻山、八里灣山 (924 m,一等點,海岸山脈北段最高峰且為台灣小百岳之一)、大奇山,以迄秀姑巒溪;此段山脈除了遭台 11 甲線光豐公路切斷,另有米棧-水璉產業道路以及奉公越嶺路等古道。

奇美以南海岸山脈中南段,自里牙津山起,經三間屋山、北花東山、成廣澳山、麻荖漏山 (新港山)、都蘭山以迄卑南溪,此段山脈除了被東河與富里間東富公路切穿,還有台 30 線玉長公路 (串連花蓮玉里與台東長濱,全長16.22 k,是唯一以隧道方式穿越海岸山脈公路)、瑞港公路 (瑞穗到大港口)、以及安通越嶺路等古道。

海岸山脈高度多在 1000 m 上下,北段較低,中南段較高,麻荖漏山 (1680 m,一等點) 為中南段最高峰,榮列台灣五大山脈頂峰之一,也是此行主要登訪目標。

麻荖漏 (Madaudaw) 在阿美族語有草木枯萎狀、乾枯地、東西在火上展開烘乾等意思,不過麻荖漏山背海一側滿山樹木茂盛,少見乾枯草木,倒是向海一側麻荖漏 (今台東縣成功鎮) 在 1850 年左右因遭大海嘯侵襲而致致土地上草木不生,好像被烤乾的樣子,故得名麻荖漏。 

麻荖漏在日治時代因新建漁港,地名隨之改為新港,麻荖漏山也因此又名新港山。國民黨政府接管台灣後認為台灣新港地名太多,加上新港附近另有成廣澳漁港 (今稱小港),遂將新港改名成功,有順便藉此紀念鄭成功之意。

麻荖漏山是花東海岸山脈頂峰,位於花蓮富里與台東成功交界,雖為成功最高峰,但其東側為險峻斷崖地形,故無法由成功方向登此山,而需由花蓮富里豐南村石厝溝溪 (鱉溪上游支流,當地阿美族語稱之為吉哈拉艾溪) 岸邊「石厝」(岳界多稱蝙蝠洞) 附近登山口進入,循麻荖漏山西稜路徑登頂。

花蓮富里豐南村居民以阿美族部落「吉拉米代」為主,吉拉米代 (Cilamitay) 在阿美族語意為大樹根 (「ci~ay」是阿美族慣用語法,意指那裡有什麼,「lami」意指樹根);吉拉米代部落名稱出自其台東都歷社祖先當年翻越海岸山脈遷徙到吉拉米代途中,在豐南峽谷看到許多大到足以當橋行走大樹根之故。

吉拉米代北部石厝溝溪流域 (石厝溝溪源頭到石門橋) 泛稱「吉哈拉艾」或「吉哈拉愛」(Ciharaay),據部落耆老說法,從都歷社遷徙而來祖先看見清澈石厝溝溪中隨處可見日本禿頭鯊與臺東間爬岩鰍 (註:臺東間爬岩鰍是臺灣特有種,與日本禿頭鯊不無可能是同種異名,有待確認),這兩種魚阿美語皆稱「哈拉艾」或「哈拉」(Hara),因此就把這裡稱為吉哈拉艾,意即有哈拉的地方。吉拉米代通往吉哈拉艾公路上有一段介於石厝溝溪與鱉溪交界峽谷景觀類似中橫公路天祥,因此地名取為「小天祥」。

吉哈拉艾面積 1040 公頃,包含約 15 公頃梯田 以及 5 條將近百年歷史古圳 ,這 5 條水圳加上小天祥石門圳,總長約 4100 m ,水源取自石厝溝溪,當初是用敲打方式在溪岸峭壁開闢水圳,懸崖段落施工需用黃藤綁身吊在懸崖,慢慢敲出水路。利用山壁鑿溝、泥土塑型、砌石成壁以及混凝土施作等不同工法建造出來這些水圳與自然環境融合一體,照護著部落族人農事生活。

吉哈拉艾梯田海拔高度約在 300-500 m,由水圳串連,沿著地勢層層而上,以階層為單位家族在水田旁安置家屋,以砌石或堆土植草作成田埂,人力無法開鑿撼動巨石就地留存田裡,小而美耕種面積足以提供部落族人溫飽;這般由聚落、梯田與水圳構成人文地景,反映出阿美族部落傳統生活價值觀;農耕所需水圳「巡田水」一向依循阿美族部落特有換工制度維護,這也是吉哈拉艾部落耕種地景樣貌得以永續存在關鍵。

吉拉米代/吉哈拉艾是農委會協助輔導成立第一個有機生產原民部落,早期傳統作物是旱稻,水稻種植技術是清國與日治時期引進;此間生產稻米品質極佳,是日治時期進貢天皇御用米。歷經百年傳承,吉拉米代/吉哈拉艾居民如今仍沿襲古法,利用人工開鑿水圳灌溉梯田且保留傳統不使用殺草劑與農藥有機方式進行水田耕種。

吉哈拉艾農田除了遵循有機耕作,為了守護石厝坑溪流中哈拉,不用苦茶粕防治福壽螺,因苦茶粕殺死哈拉之餘,也會殺死蚯蚓等友善土壤動物,當地為了凸顯對哈拉保護,將其生產有機米取名「哈拉米」,此「哈拉米」已獲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的生態保育標章認證。

為了凝聚部落力量以及建立對外窗口,吉哈拉艾利用永豐國小四維分校廢棄校園空間所打造出「一起哈拉基地」具有產地餐桌功能,並可讓遊客了解部落族人生活及當地農產。

由於具體展現人類與自然環境和諧互動關係,吉哈拉艾於 2012 年被花蓮縣政府公告登錄為「吉哈拉艾文化景觀區」,更於 2016 年國際綠色旅遊地選拔中,獲選為「2016 全球百大綠色旅遊地」之一。

話題正式進入麻荖漏山行。1 月 27 日 (週日) 早上 5 點,一行 2 車 9 人摸黑從台東市漢中街徐老師租家展開車程,車行台 9 線 (花東縱谷公路) 轉台 23 線  (東富公路) ,經小天祥 (台 23 線約 7 k)、吉哈拉愛橋,來到「一起哈拉基地」鐵柵門入口前下車 (停車路邊下風處平台空地蓋有一間門牌號碼「四維 15-3 號」可愛小農舍),展開行程。

行程記錄如下:

0636 尾隨徐老師為首一行人員身後,下行面向鐵柵們右側山坡,順著水圳旁小徑前進

0645 離開水圳,拉繩陡下,走到石厝溝溪岸邊
0647-0652 尋覓可行途徑,越溪到對岸
0654-0700 尾隨眾人身後,攀上近旁陡坡,接抵近旁溪底登山口上來正路

0704 岔路 (右岔可走出吉哈拉愛橋頭旁水泥產道,是一般登麻荖漏山所取路徑)

0705 拍團照後率先快步前行地點
0721 水泥柱基石;有一柱面寫著「清理地」,另有一柱面寫著「里字四一七號」,水泥柱旁樹幹有「石厝溝」釘牌

0735 持續陡上到稜線空地,地面有燃燒樹幹殘留,不知是獵人還是山老鼠所為

0745 陡上,經一棵路中大樹
0801 棄置彩色帆布林間寬敞營地
0805-0815 陸續經過林務局處理在案多棵遭盜採過牛樟
0815 牛樟巨木樹頭
0816 寬闊谷地
0817 溪岸 (山友行程記錄稱此溪為麥飯石溪)  
0818-0821 越過乾溪床,到對岸山坡找路,走到一處周邊長著雜亂草木帆布營地後回頭 

0823 出返溪畔,遇到飛霖
0825-0826 兩人回到越溪前寬闊谷地,續行有布條指引小徑 (順著溪流方向)  

0829 優級溪岸上風處帆布營地  
0829 雙溪匯流口 ;此處海拔接近 1000 m,左上方可見一棵巨大牛樟神木,後續路徑在此牛樟左側

0830  路過牛樟神木
0834 粗大橫倒牛樟樹幹;整棵樹幹應是被山老鼠鋸斷且樹幹被取走一塊,盜痕斑斑

0918 穿行箭竹徑;到此前約半小時起下起霧雨,無法走得自在;稍後穿過這段箭竹林徑,登抵山頂時已全身溼透

0922-1005 麻荖漏山;山頂一等點基石已遭嚴重毀損,殊為可惜,其旁另一基石也有毀損;停留山頂期間,只有晚約 11-12 分到達飛霖作伴,不見其餘人馬到來

1006 原路下山;回程下山一路與飛霖結伴同行
1027 許董與夫人秉慧雙人組迎面前來;秉慧登山功力大增,有目共睹

1031-1035 陸續遇見其餘行員
1104 粗大橫倒牛樟樹幹
1009-1112 欣賞牛樟神木,探頭觀察其中空樹幹,發現別有洞天

1113-1129 溪畔優級帆布營地
1231 前述地面有燃燒樹幹殘留稜線空地
1253 柱面寫著「清理地 里字四一七號」水泥柱基石
1256-1257 別緻造型樹藤
1314 上午 7 點 5 分去程所經岔路 (看到早上沒看見岔路邊樹幹上「石厝溝」釘牌);續行早上來時路

1316 出溪底登山口 (在早上去程起登點近旁),順著溪流方向下行溪邊岩岸

1318-1321 ㄇ型「石厝」;山友行程記錄多記為蝙蝠洞,當地人稱為石厝或石屋 ,是巧妙大自然傑作

1325 進入溪岸上緣林間小徑;不久後回到溪岸岩壁路線
1327-1337 持續行走溪岸岩壁
1339 水圳出現眼前
1340 水圳砸門
1345 山間小徑
1346-1348 漂亮迷人油菜花田
1350 耀武揚威公火雞
1353 吉哈拉愛橋頭 (一般登麻荖漏山起步點);過橋繞往停車處

1402-1410 與在地人士曾先生閒聊;60 多歲曾先生平日在台糖光復糖廠上班,假日回來吉哈拉艾休假兼作農事

1419 停車處;等候其餘人員歸來
1554-1600 其餘人員陸續循原路回到停車處,圓滿結束行程

此行全員成功登頂麻荖漏山,可喜可賀。我從石厝溝溪底登山口走到麻荖漏山基點前後不到 2 個半小時,如扣除行程開始慢走找路以及在雙溪匯流口走錯延誤時間,尚可縮短 10-15 分,飛霖不惶多讓;其餘行員上山時間約略介於 4-4.5 小時,整體表現可圈可點。

結束行程,一行決定到成功鎮慶功吃海鮮料理,藉機「逼請」江偉全博士 (636-637 旅記一) 再度來作陪,可惜他因家族聚會人在台北。

慶功聚餐地點是徐老師引介成功鎮口碑相傳「卡滋爾」餐廳,車程往卡滋爾途中,在台東東河鄉東河橋遊憩區稍事停留,欣賞優美風景。

東河橋遊憩區位於東河村北方,有新舊兩條橋。舊東河橋建於 1930 年,由日籍工程師吉田課長設計,為了因應地形及保留溪中巨石景觀,橋身一半設計成拱型結構,另一半是支架式橋墩,兩邊形成有趣對比,是一座與自然環境巧妙結合橋樑,文建會已將此橋列入臺灣歷史建築百景之一;隨著新東河橋啟用,此舊橋禁止車輛通行,但容許遊客步上橋觀賞拍照。新東河橋建於  1992  年,橫跨馬武窟溪出海口,橋身鮮紅,高聳壯觀,為台 11 線重要橋樑。

在東河橋遊憩區可欣賞馬武窟溪切割都蘭山集塊岩石所形成壯觀峽谷地形,晨昏時分還可在舊東河橋頭看到成群結隊不怕人獼猴出沒活動有趣情景。

卡滋爾餐廳是陳品妤與陳麗娟姊妹花合開,店名取自她們過世父親陳勝雄的勝雄日文發音 (katsuo);此餐廳利用鬼頭刀所作魚干魯肉飯、鬼頭刀魚羹、蚵仔煎等家傳小吃,是不少東海岸民宿主人推薦的在地特色料理。 

身為綠島漁民,陳勝雄先生當年與其他綠島漁民常到成功漁港附近海域捕魚,捕魚後會將旗魚、鮪魚等高價魚獲出售,主要漁獲鬼頭刀因賣相不佳只能帶回家,當時店主夫人亦即店主姐妹花母親會用醃漬、燻烤或日曬等方法將先生帶回鬼頭刀做成魚干、魚醬,以便能長期保存,再將之包入肉粽、草仔粿,或魯肉飯裡;這些綠島常見魚料理,從阿祖、阿嬤、經陳夫人傳到店主姊妹,已是第四代。

卡滋爾店主姊妹花開店原本只是想讓喪偶母親生活有所寄託並與成功鎮民分享兒時美味,想不到開店後人氣旺盛,不少怕魚腥味少吃魚民眾也趨之若鶩,兩人為此進一步研發出來蚵仔煎、魚羹、魚排等鬼頭刀小吃也都頗受好評。

一行在卡滋爾餐敘結束前,我在情非得已情況下,不得不再次展現令人乍舌大胃王神功,形象盡失。

陳老師提供 GPS 記錄顯示,此行去回總距離 10 k 多,總爬升超過 1400 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