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 旅記 (新竹芎林三段崎古道登石頭坑山、新埔犁頭山、芎林文林生態古道登高梘頭山後連走紙寮窩古道順訪紙寮窩造紙工坊、鹿寮坑登雞寮坑山與下橫坪山)
此行安排芎林配套行程,除了原定目標悉數達成,還有額外收穫。一行 1 車 5 人從山佳火車站展開車程,輾轉來到芎林下山金鑑堂附近三段崎古道出入口 (竹 22 線 9.2 k,入口處有「百年古道 (三段崎)」 指標與「三段崎涼亭」可供辨識) 下車,展開行程。
行程記錄依序如下:
一、三段崎古道登芎林新埔交界石頭坑山 (237 m,1029 號二等點、六號三等點以及頭前溪水源保護區界石 13 號)
三段崎古道全長約 4 k,是清治年間新埔石頭坑與芎林下山間通聯捷徑,當時芎林果農收成柑橘、柿子等水果都經此挑到新埔販賣;此古道兩出入口分別位於新埔寶石三段崎客運站牌附近 (115 線道路 32.5 k),以及前述芎林下山村金鑑堂附近三段崎古道涼亭入口。
從涼亭入口起登,緩步往返三段崎古道與石頭坑山間往返,時程共約 1.7 小時。先從涼亭循陡峭水泥產道上到稜線岔路 (左上往觀景台),向前續行不久又遇岔路 (全長 22 k 龍鳳連稜路線所經,向前續行三段崎古道接文山步道往犁頭山,右岔經石頭坑山往飛鳳山),取右岔緩步 5-6 分,抵石頭坑山三等點基石,續緩步 5-6 分,抵石頭坑山二等點基石 (頭前溪水源保護區界石 13 號在此基石旁);在此遇見稍後來到住附近上山村人士,他幾乎每天都會從家裡來石頭坑山報到;他除了幫拍合照,還引導我們到前面一處透空觀景點,眺望芎林到關西一帶優美鄉野風光,並指出他家就在左前不遠處小山丘上面社區。
剛從透空觀景點轉向回走,迎面出現行色匆匆熟面孔,趕緊叫住他陪來自上山村人士讓我取合照後才給予放行;之後返回涼亭出入口途中經稜線岔路時,曾順便上觀景台停留觀景一陣子。
接著按照老鄭建議,前往探訪額外目標犁頭山。
二、犁頭山 (157 m,九七號三等點及頭前溪水源保護區界石 11 號) 與文山步道
犁頭山位於新埔文山國小西南方靠近竹北交界,因山形狀似犁頭而得名,此山從山頂陡降直落竹北平原有如龍頷斷落,所以舊時稱為「斷龍頷」,是文山步道制高點。
文山步道原為當地農民上犁頭山墾作荒廢小徑,後經熱心公益在地居民張勤忠先生利用閒暇重新打通並命名為文山步道,提供民眾休閒踏青之用。文山步道從新埔文山國小上犁頭山後,循稜向東經過吧哩國山 (174 m) 與觀景點 ,下山繞回文山國小,總長約 2 k。
走文山步道也可從竹北蓮華寺起步,經犁頭山後銜接三段崎古道以及文林古道可續走飛鳳山稜脈,形成「龍鳳連稜」路線,龍鳳分別代表犁頭山 (斷龍頷) 與飛鳳山。
登犁頭山可從石頭坑山續行三段崎步道,之後銜接文山步道到此山,但此行接受老鄭建議撿便宜抄短線。車程從竹 22 線三段崎古道涼亭出入口展開,轉進竹北興海街,接蓮華巷到與興海街 103 巷交岔處,向右轉進到牛犁頭山登山口附近路邊下車,展開行程;車程途中一度誤判,提早於芎林靠近竹北交界下車,也因此有緣邂逅路邊一棵無患子老樹,據說樹齡約達 150 歲。
從停車處循產道上行,轉進左岔往犁頭山柏油產道,續而土路山徑 (附近有「十興高幹 6 左 3 支 26」電桿),很快接到犁頭山近前文山步道;在山頂停留賞景期間,眼尖文鴻認出我女兒女婿所居住位於竹北市大樓。不含山頂停留時間,停車處緩步往返犁頭山時程共約半小時。
車程往下一目標起步點前,特地經芎林美濃樓 (芎林文昌街 214 號), 想一嘗此百年客家老店粄條美食,豈料中午 12 點半到達時已賣完;只能徒呼負負,轉往鄧雨賢音樂文化公園 (文山路 131 巷) 吃自備午餐。
三、鄧雨賢音樂文化公園 (鄧雨賢音樂文化紀念園區)、文林生態古道 (文林古道) 順登高梘頭山 (175 m,聯勤 25 號三等補點)、紙寮窩古道
鄧雨賢是桃園龍潭出生客裔作曲名人,被譽為台灣歌謠之父,畢生創作近百首膾炙人口曲目,可惜得年不到 38足歲 (1906 年 7 月-1944 年 6 月)。鄧雨賢諸多原創作品中,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等四名曲合稱「四月望雨」,身為台灣人如不知這四首歌應感汗顏。
鄧雨賢音樂文化園區原是陸軍野戰醫院舊址,新竹縣政府利用此地方闢建公園,設置露天音樂舞台以及鄧雨賢紀念亭,但當地人士認為有所不足,希望能在公園內進一步興建鄧雨賢紀念館,放置他一生創作近百首歌謠手稿、老唱片等文物。
文林古道或稱文林生態古道,位於芎林文林村高梘頭到紙寮窩一帶,昔日是山區農民墾植與連外路徑,隨著時代更迭而荒廢,後經文林社區發展協會爭取到政府經費補助,才能將此古道修復,成為如今熱門好走休閒路線。文林古道為 O 形路線 ,此行走此 O 形縮小版,省略其西半部分而以將 O 形路線分成東西兩半紙寮窩古道取代之;從鄧雨賢音樂文化公園起步,進入文林生態古道途中順登了高梘頭山。
高梘頭山因位於芎林高梘頭而得名,高梘頭是芎林文林村內小庄頭,範圍西起積德橋與九芎林街相接,東自呈甘橋與倒別牛毗鄰,東北以雙匯橋與中坑村為界,亦即及現今文林村 1-5 鄰所屬區域。
「梘」是從前建於河川或山谷上面,提供灌溉用水通過木造設施,如用竹造則稱為「筧」。梘讀音同筧,客、台語分別唸作「幹」與「景」(用台語唸);為了增加流量,如今梘多改用水泥、磚頭建造,但仍稱為梘。根據芎林鄉志「梘自坑底架木撐住,高三丈二尺,故名《高梘》」,此「高梘」位於芎林國小東側門馬路對面水坑溪上,與昔日通往倒別牛古道毗鄰,可惜 18 年前因颱風過境而遭沖毀。在高梘頭一帶,除了「高梘」外,還有位於芎林電力公司駁坎下「矮梘」,橫跨從紙寮窩流出小溪,因其被建物與雜草遮蔽,以致鮮為人知。
高梘頭雖是小庄頭,卻是芎林各庄頭中文化古蹟最豐富者,除了文林閣 (清治年間頭前溪中上游學術文化中心),還有創建文林閣碑、興建呈甘眾善橋碑、建造積德橋碑等百年老碑,都是深具價值古蹟。另以行政、教育與文化設施而言,芎林鄉公所、芎林國小、芎林分駐所、芎林戶政事務所、文林社區活動中心、芎林電力公司、鄧雨賢音樂文化紀念園區等都屬於高梘頭範疇,文林閣廟埕左右兩側還有代表芎林兩棵九芎老樹。
經高梘頭山後不久,轉入紙寮屋古道,由於受不了眼前誘惑,淪為偷採柚子共犯;雖吃得津津有味,不免也要為犯了佛教五戒之一而感慚愧。
吃了柚子後,繼續下行紙寮屋古道,經過格局完整、門埕寬敞劉姓客家老厝,厝前有「天祿流芳」、「存心立德」、「修身養性」等題字。此劉家祖籍廣東饒平,乾隆末年渡海來台,在今紙寮窩拓墾開發,造紙奠定基業。
經劉姓客家老厝,下行到紙寮窩造紙工坊;紙寮窩是三面環山一面開口形成如畚箕窩形地,乾隆末年,廣東劉傳老渡海來到芎林,看見紙寮窩擁有豐富桂竹及水資源,遂決定留此開墾家園。後來到了劉傳老第三代後代,紙寮窩開啟了以竹造紙的工藝及產業,成為北台灣最大造紙聚落,當時所造全是作金紙用粗紙,興盛一時。隨著日治時期皇民化政策禁止台灣民間信仰,加上國民政府來台後機械化造紙競爭,紙寮窩傳統造紙產業於民國 50 年代後漸趨沒落。
1994年,紙寮窩一群長輩為了找回舊時沒落造紙文化,帶領社區居民尋得政府部門與學界協助,成立了「紙寮窩造紙工坊」,期盼藉此讓後輩子孫重新認識先人創業根基以及自身文化。結合社區周邊生態步道、文化導覽、造紙 DIY,以及發展社區輕旅行,加上經由竹林復育維護周邊自然環境,紙寮窩老少居民一起為社區在地產業努力,目的是要建立學習型社區,讓此社區能永續經營下去。
從鄧雨賢音樂文化公園起步,緩步連走文林生態古道與紙寮窩古道後繞回起點,前後費時將近兩小時,沿途走走停停,不時穿梭於詩情畫意桂竹林間,舒雅愜意。
接著車程輾轉進入竹 26 線,經鹿寮坑驛棧 (芎林五和街 260 號),接竹 25 線,轉入竹 25 線支線道路,來到華龍村顯伯公廟下方山坡水泥路下車,展開雞寮坑山與下橫坑山行程。
四、鹿寮坑登雞寮坑山 (468 m,頭前溪水源保護界石 19 號) 與下橫坑山 (370 m,八八號三等點)
鹿寮坑是芎林華龍村原地名,此間三條桐花步道出入口分別位於三元宮 (華龍村 3 鄰 209 號)、石爺廣場、濕地農場後山,其中三元宮後方桐花步道遊客較多。此行車程原擬到三元宮下車,循廟後桐花步道石板路上行經顯伯公前往雞寮坑山,結果車行過頭,開到前述下車起登點。
雞寮坑山因靠近雞寮坑而得名,雞寮坑是鹿寮坑北部小地名,因這地名鮮為人知,所以或許將雞寮坑山改稱鹿寮坑山較適當,比較不會令人困惑。下橫坑山本社登過一次 (587 旅記) ,山頂有顆八八號三等點基石,此基石編號容易讓人產生吉利好運聯想,此番再度登臨說不定真會帶來補運效果。
從停車處緩步上到 T 岔 (右往關西),取左經顯伯公到雞寮坑山時程約 10 分,接著從雞寮坑山循稜到下橫坑山往返時程共約 26 分;最後從雞寮坑山回經顯伯公廟,緩步走回停車處,圓滿結束此行。
行後到鹿寮坑驛棧吃合菜晚餐慶功,享受美食席間被夥伴們七嘴八舌地「圍毆」了一番,抵抗乏力。
以下第 3 張GPS 記錄 (文林古道) 由老鄭提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