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5 旅記 (宜蘭大同蕃社坑山之行順利嗎?) *9/29 增記 [ 10/4 (週六) 活動仍停辦,10/11 恢復舉行]
此行明定排登宜蘭大同蕃社坑山 (1066 m,5055 號三等點),惟研判達標不易而暗自下修目標。新計畫是鳳紗山志在必達,至於是否到得了蕃社坑山就看著辦。
鳳紗山位於蕃社坑山三角點東北方,為明治 37 年 (1904) 日治政府在宜蘭推進「鳳紗山、十三份山」隘勇線樞紐要地,這條隘勇線從與「零工圍、清水溪」隘勇線交連處往東推進到鳳紗山,之後經烏底嶺、舊寮山、以迄十三份,沿線建造蕃社坑監督所、烏底嶺分遣所、舊寮山監督所,以及三者轄下約四十處分遣所。烏底嶺分遣所及轄下鳳紗山分遣所等十多處分遣所在 1907 年間全部移轉大南澳隘勇線雙生腳監督所轄下,後於 1917 年間這些分遣所全部廢止,只有鳳紗山分遣所改為鳳紗山警察官吏駐在所繼續運作
一行 5 人車程經雪隧進入宜蘭,輾轉接走宜 33 線/寒溪巷,到 11.5 k處 (有里程牌,海拔約 225 m) 下車,展開行程。
行程記錄如下:
0947-0955走道路 (寒溪巷),經民國 103 年 9月新建古魯橋,左轉進入寬坦礫石路 (入口有攔車進入鐵欄杆、鐵鍊),經種植芒果樹苗緩坡地,不覺走過頭,錯過左岔過乾溪谷接另岸山徑正途
0958 兵分兩組;兩同伴回頭去尋找正途,另兩同伴隨我任性續行,另覓可行途徑
0959-1039 攀登悶熱無風草木林陡坡;汗如雨下,全身濕透 ,苦不堪言
1039-1044 停留休息 (海拔約 400 m)
1052-1054 經三、四處石駁坎遺跡
1110 接上邊坡小徑 (海拔約 520 m);取右向
1115 首見路條 (淺藍色)
1117 九芎樹 (不高,主幹直徑超過 40 m )
1125 抱石樹 (樹幹附生山蘇)
1132-1136 疑似左分岔 (確定不是)
1138-1140 遭棄置寶特瓶、鋁罐空地
1155 -1214
藍白帆布空地 (帆布多被土掩埋);在此午餐休息期間,兩同伴跟到;獨自先離開時留下脫換上衣,等回程時再收拾
1216-1217 亡靈紀念碑;碑體是就地取材自然石,略呈長方形,碑上除了「故宜蘭廳巡查志水孫平君之碑」,另刻記「明治四十二年四月二十七日鉄條網震死」(註:震死是誤觸通電鐵網而死之意);明治 37 年 (1904),警務課長江口良三郎被派任搜索隊長擔任推進鳳紗山以東隘勇線總指揮官期間曾發生「小南澳事件」(泰雅原住民猛烈抵抗、襲擊,導致搜索隊第一部隊隊長南憲史及多名警備人員死傷事件),後經部隊重編,開闢隘線,沿途建隘寮、架電線、埋地雷,並於要地建造監督所、分遣所,而於同年11月21日完成從大元山前山鞍部經鳳紗山,抵達十三份山隘勇線建築工事;志水孫平出身日本九州熊本縣,明治 38 年奉派到羅東支廳澳灣分遣所擔任巡查時澳灣分遣所隸屬烏底嶺分遣所管轄,後來他發生意外是在澳灣分遣所改隸雙生腳監督所時期
1217-1218澳灣分遣所遺址;牆垣遺跡斑斑可考
1227 寬谷地 (望寮分遣所遺址?)
1238-1247 經鳳紗山高地東北側,誤往烏帽山方向下行一段雜草繁茂寬稜所至折返點;沿途不見路條,兩側展望良好,東側可眺及冬山鄉外海
1301-1302 回到鳳紗山高地東北側下風處空地,與晚到兩同伴會合;鳳紗山高地應是鳳紗山分遣所遺址,但除了少許石駁坎,沒看到其他相關遺跡
1306-1308 拍攝鳳紗山登頂照位置;宜蘭登山協會留置登頂牌顯示其登山團隊今年 3 月 23 日到此
1308-1309 循稜續往蕃社坑山
1314 只剩下半截綠色玻璃瓶
1333折返點;走到蕃社坑山可能還需 50-60 分,為避免回程摸黑就此折返
1344 蓊鬱山林
1348 蕨草繁茂,林木稀疏地帶
1359 之前拍攝鳳紗山登頂照位置
1403-1419 鳳紗山高地東北側下風處空地休息
1434 石駁坎遺跡
1447 瓷器破片遺跡
1450-1451 澳灣分遣所遺址
1453 志水孫平紀念碑
1455-1505 午餐休息處 (離開前收回上衣)
1543 經前述「接上邊坡小徑 (海拔約 520 m)」,續行小徑
1555 倒塌全毀木寮 (網路所見記錄為香菇寮)
1602 柳杉林
1632 腎蕨繁茂疏林;林間見黑水管
1633-1634 下行一段乾涸石頭溪谷
1635-1636 上溪谷左岸雜草小徑,抵分岔 (左岔為上午失察錯往方向),取右岔續行
1639 遙見溪谷另岸山林間另一組同伴身影
1643-1645 出寒溪巷,右轉經古魯橋,回到出發點
鳳紗山是人跡罕至深山,惟隘勇線分遣所、紀念碑等遺跡見證了此間百多年前一段兵戎劫難歷史。年輕巡查志水孫平奉派來台駐守鳳紗山區澳灣分遣所期間意外猝逝令人唏噓,這是命中註定還是歷史偶然?
GPS 記錄此行往返里程與總爬升各約 7.7 k 及 940 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