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雜誌網路文章分享 (譚敦慈:柴米油鹽裡的溫柔力量)
作者
: 楊惠君
為家庭燃燒、付出,女人自己的人生在哪裡?也有很多人會這麼問。譚敦慈認為,為先生、孩子準備料埋,「難道我自己沒有受益嗎?」婚前 50 多公斤、現在一直維持在 48 公斤,有人人稱羨的苗條身形,「我覺得我也賺到了美麗和健康,從不覺得為了誰而犧牲。」
不間斷投入演講、宣導的譚敦慈,傳道似地宣揚食安理念,與其說是她承繼先生的光芒,其實更是她展現過人堅強與智慧,讓林杰樑醫師的光采在過世後仍持續燦亮。
2016 年,台灣總統、立委大選前夕,不分藍綠的政黨都極力爭取在食安領域獲公眾信任的譚敦慈入列立委不分區名單,某政黨特意策劃「智慧講座」拉攏她參與,但堅持不沾政治、利益團體的她,以慣有溫和卻無商榷空間的口吻回覆:「不好意思,我沒有智慧,我懂的只有柴米油鹽醬醋茶而已。」一旁的小兒子浩楨聽了笑說:「媽,你這樣回答,就很有智慧!」
一些資深的醫藥同業,至今習慣稱呼譚敦慈「林太太」,她的先生、已故毒物科醫師林杰樑是台灣人心裡不畏強權的俠醫。然而,「太太」若依兩性平權的標準量尺去檢視,或許是略帶「弱化」女性的名詞,但只要與譚敦慈夠熟悉的人就知道,在「林太太」這個角色中,她從來不是附屬品,而是自己選擇與主導的「人生角色」。
溫柔而理性
把質疑變友好
164公分、48公斤,左眼因為睫毛倒插割過雙眼皮,經常是一身明黃、鮮綠色系的上衣搭配迷你裙或熱褲,律己極嚴的魔羯座性格,衣服只准改小、不容放寬。裝扮有風格的女子、不可能沒有主見,對於人生與世事,喜與悲、意料與意外,譚敦慈無論在先生離開之前或之後,一貫正面迎接,不曾高漲或埋怨。
事實上,長子林泓楨曾經用一句話點出他們家裡的「生態」:「在家裡,其實比較容易有負面想法的是爸爸,在食安議題受官方和廠商壓力時也會生氣,都是媽媽在一旁拉他一把。沒有媽媽這樣支持他,爸爸是沒有辦法做自己想做的事!」
林杰樑辭世後,不只壓力轉移到她的身上、初時更多的是不以為然的質疑。曾有人不客氣地對她說:「你先生是毒物科醫師,不代表你也懂毒物!」也有醫界大老要她不要再提「黃麴毒素的問題」;爆發頂新劣油事件時,她一句「不鼓勵大家炸豬油」,更接到肉品同業公會存證函,要她「不要隨便發言」。
事實上,身為護理師的她,早年曾在「院士副總統」陳建仁領導的研究團隊門下,後在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毒物科林杰樑團隊扮演的角色也不是「家屬」,而是實際參與計劃和執筆論文的研究助理。「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是替代林醫師。只想自己能做什麼、該做什麼?我就是做一個護理師能做的事,提供大家生活上簡單自我照護的原則。」
譚敦慈心裡有條鮮明的線,她知道自己守得住,便不與人爭辯,拿出文獻與指控她的人溝通,與各種商業代言保持距離,用堅定不移的態度回應一切。然後那些質疑的聲浪也逐漸變成友好的討論。
選擇「好門」
變成更好的女人
譚敦慈是湖南湘潭人,25 歲時嫁給已洗腎 6 年、出身嘉義朴子的年輕醫師林杰樑,從外省家庭進入本省家庭,必得突破世俗某些偏頗卻已成普遍價值的藩籬;儘管母親一度反對,常安排她四處去相親,但她聰慧的直覺看見林杰樑身上「好人」的特質、更覺得這個婚姻讓自己變成「更好的人」。
譚敦慈說,不只林醫師本身,他們一家人都是很寬厚的人,「我沒有嫁入『豪門』,但嫁入了一戶『好門』。」她回想,當年林醫師第一次上門提親,原本反對她和林醫師在一起的父母,就因為覺得「林醫師的爸媽人很好」而改變了想法。
「那時候還是有點省籍上的隔閡,我媽媽提點我,本省家庭媳婦一定要在婆婆起床前做好早餐,剛嫁進門的時候,我總是很緊張摸黑起床要做早餐,但婆婆卻要我『快點回去睡』,」她笑說。
婚前完全不會做菜,初為人婦時譚敦慈也曾在廚藝上受挫。「因為我大嫂的手藝極好,是可以辦桌的水準,更讓我覺得自己好笨拙。有回我幫忙準備拜拜的牲禮,煎了條魚,結果四分五裂,只好『手工』把魚肉拼好,但拜拜完後上桌吃飯時就露馬腳,沒想到公婆卻替我找台階下說:『小慈好體貼,都幫我們把魚肉分好了。』」
婆家萬般疼愛這個媳婦,也讓她覺得心意能彌補廚藝,往後每年的除夕夜,她負責菜色,海鮮餅、桂圓米糕、啤酒蝦、健康火鍋......,她的拿手菜都沒有複雜的程序,關鍵是能掌控新鮮無毒的食材,簡簡單單、清清爽爽,都美味可口。她還強制分配「額度」,讓家人不過食、也不浪費,婆家都配合「埋單」,也吃得開心。
林醫師過世後,婆婆甚至希望把房子過戶在譚敦慈名下,「她擔心以後小孩沒有照顧我、對我不好」,當然譚敦慈沒有接受。「我婆婆當媳婦時很辛苦,她的婆婆較苛刻,所以等她自己熬成婆時,立志『要讓自己的媳婦快樂過日子』,而我就成了那個幸運的『快樂媳婦』。」
譚敦慈的「快樂」來自於享受被愛的知足。
林杰樑大學時因病而長年洗腎,婚後都在家裡由譚敦慈協助洗腎,家庭生活都依著「洗一休一」的節奏,洗腎那天得從晚上 8 點洗到隔天早上 3、4 點,兩人枕靠枕、機器運作的聲響和呼吸聲,讓譚敦慈 20 多年來,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無法「一覺到天亮」;隔天還要起早開車送林杰樑上班,甚至南下義診。
為了先生,她取得腎臟護理師的認證,把洗腎變成日常生活,「大家都知道,腎病的人不能吃高鉀的食物,但每次洗腎前我都讓他先吃水果,也會炒蛤蜊等味道重些的菜,滿足他享受鹽分的味道,這些一般時間不能吃的東西,趁洗腎時可以立即把高鉀代謝掉時享用。食物是人生一大享受,林醫師沒有因為洗腎少吃了什麼、活得沒有限制。」
快樂了30年 沒有悲情的字眼
為家庭燃燒、付出,女人自己的人生在哪裡?也有很多人會這麼問。譚敦慈認為,為先生、孩子準備料埋,「難道我自己沒有受益嗎?」婚前 50 多公斤、現在一直維持在 48 公斤,有人人稱羨的苗條身形,「我覺得我也賺到了美麗和健康,從不覺得為了誰而犧牲。」
她提到,林杰樑生前常對她說:「娶到你,我的人生很圓滿,沒有缺少什麼、沒有少享受到什麼,活得很富足。」譚敦慈說:「他如此滿足自己不缺乏的一生,其實更深深安慰了我。我們相處近 30 年,每一天都是快樂的。快樂了 30 年,我還有什麼不滿足呢?」
先生離開後,譚敦慈拒走悲情路線、也拒收外界的憐憫同情。生活中當然有傷慟,暗夜裡或清晨時分,獨自與空蕩蕩雙人床的巨大寂寥奮戰也有惆悵,但「林醫師給我們那麼多愛,我的人生不可能有『悲情』的字眼,」她說。
林泓楨打趣說,過去父母每天都在家裡「放閃」,「他們不管結婚多久,好像都是新婚,突然就會摟一摟、抱一抱。」在家裡,其實兩個小孩怕媽媽多過爸爸,「我媽不怒而威,從不會罵人,但她過去一直在父親身後,早就協助做癌症防治等等的衛教演講,父親離開後,她更勇敢、成長更快。」
她有一股強大的「溫柔的力量」,林泓楨這樣形容自己的母親。
接演講、做宣導的譚敦慈,傳道似地宣揚食安的理念,與其說是她承繼先生的光芒,其實更是她展現過人的強韌與獨具的魅力,讓林杰樑醫師的光采在過世後仍可加溫。
「生活在當下是很重要的事,過去很美好,能量也很大,但還是要往前走,從以前到現在,我都不是原地打轉的人,我們家沒有少掉什麼,只是林醫師先停下腳步,看著我們繼續往前走,或許在終點等我們。」由先生的背後站至台前的譚敦慈,在「柴米油鹽」裡烹調出的,是一味女性的智慧:滿載「被愛」的能量、滄桑裡打磨出更獨立而閃亮的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