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專欄文章分享 (范疇專欄: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同胞書)
范疇/戰略作家
當然,由於人類地緣文化上的規律,台灣的這些人,和隔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之間,確實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同質性,例如,我們之間都用筷子,都使用方塊字,中秋端午都會慶祝。另外,台灣許多人也拜中國沿海的媽祖、中原的關公,土地公廟更是無處不見,全中國的佛道,只要叫得出名字,台灣都有。在這方面,比較遺憾的是,台灣由於歷史原因,沒能像日本國捕捉並保存了西亞諸多塞外民族共同建立的唐朝文化元素。
但你我之間的異質性是更值得注意的。其實用一句最簡單的話,就能點出最大的差異所在,那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致力於追求「統一性」,而台灣致力於追求「統多性」。「統一」所追求的就是消滅多元,而「統多」所追求的是多元並存。用比方來說,「統一」就像某家人年復一年的每天餐桌上只有同一道菜,而「統多」就像某家人每天都要換著花樣吃菜。你說,這兩家人能夠住在只有一個廚房的同一個屋頂底下嗎?
台灣人非常希望,你們也能嘗試一下「統多」下的生活,這樣我們雙方就有共同邁向未來的基礎了,畢竟「統一」和「統多」是走不到一塊去的。比如說,台灣儘管有豐富的漢文化節日,但是台灣還有原住民節日、基督教節日和南亞穆斯林節日。再如,儘管台灣種族、文化多元且交混、社會意見紛爭,但是我們用「定期選舉」、「定期公投」這個機制來達到和平統多,警察是用來保障人身和財產的,不是用來統一維穩的。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採用的制度是鬥爭得權後的指定指派,政治是用來統一意見的,公安是用來統一維穩的。
當然,我們充分明白「一國X制」的先進文明之處,但事實上台灣在這精神下比中華人民共和國實施得強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X」是「兩」,而台灣的「X」老早就是「多」了。台灣在多元背景下,老早就邁向「一國多制」了。
台灣社會也能體會「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有條件善意,真的。只是台灣社會在這方面又更先進一些;台灣人會說「人不打人」,而不會用帶條件的「XX人不打XX人」。因為「XX人不打XX人」在語意上是很難自圓其說的,例如,新疆維吾爾人是不是中國人?打維吾爾人是不是反證了維吾爾人不是中國人?電視上有一個鏡頭,一位維吾爾人拿著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身分證說:為什麼打我,我不是中國人嗎?
我同意,我們之間一定要有共識,共識雖然不是萬能的,但沒有共識是萬萬不能的。這個共識,就是制度的共識,就是「統一不如統多」的共識,就是「定期選舉比隨權指派優越」的共識。一句話說盡,就是要有對人性的共識。
有了對人性的共識,具備了對制度的共識,不要說僅僅隔著海峽,就算是隔著大洋,也能夠一家親。沒有這兩個共識,咫尺也天涯。
親愛的中國人民,值此2019新年之際,祝願你們14億人,如同台灣的2350萬人一樣,都能多元相處、全年平安。我們之間,雖然相互的遊客和訪客都不少,但至今存在許多隔閡和誤解,希望藉著這個機會,能夠縮短鴻溝,增進互諒互解。人類歷史上,沒有解不開的結,我們雙邊,也到了該解結的時候了。
台灣土地上,的確有不少人,出於情感和事實上血緣的聯繫,願意稱呼你們為同胞,但是也有不少人,對「同胞」這兩個方塊字是無感的,因為台灣是個典型的多元種族混種國家,源自南島語系,400年來混合了葡原(住民)、荷(蘭)原、西(班牙)原、漢原、日(本)原、日漢、百(越)漢等等數不清的混種,近幾十年來還加入了大量的越南、菲律賓、印尼血統。這2350萬人,當然都有同胞,但他們的同胞是輻射整個亞太區域的。
當然,由於人類地緣文化上的規律,台灣的這些人,和隔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之間,確實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同質性,例如,我們之間都用筷子,都使用方塊字,中秋端午都會慶祝。另外,台灣許多人也拜中國沿海的媽祖、中原的關公,土地公廟更是無處不見,全中國的佛道,只要叫得出名字,台灣都有。在這方面,比較遺憾的是,台灣由於歷史原因,沒能像日本國捕捉並保存了西亞諸多塞外民族共同建立的唐朝文化元素。
但你我之間的異質性是更值得注意的。其實用一句最簡單的話,就能點出最大的差異所在,那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致力於追求「統一性」,而台灣致力於追求「統多性」。「統一」所追求的就是消滅多元,而「統多」所追求的是多元並存。用比方來說,「統一」就像某家人年復一年的每天餐桌上只有同一道菜,而「統多」就像某家人每天都要換著花樣吃菜。你說,這兩家人能夠住在只有一個廚房的同一個屋頂底下嗎?
台灣人非常希望,你們也能嘗試一下「統多」下的生活,這樣我們雙方就有共同邁向未來的基礎了,畢竟「統一」和「統多」是走不到一塊去的。比如說,台灣儘管有豐富的漢文化節日,但是台灣還有原住民節日、基督教節日和南亞穆斯林節日。再如,儘管台灣種族、文化多元且交混、社會意見紛爭,但是我們用「定期選舉」、「定期公投」這個機制來達到和平統多,警察是用來保障人身和財產的,不是用來統一維穩的。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採用的制度是鬥爭得權後的指定指派,政治是用來統一意見的,公安是用來統一維穩的。
當然,我們充分明白「一國X制」的先進文明之處,但事實上台灣在這精神下比中華人民共和國實施得強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X」是「兩」,而台灣的「X」老早就是「多」了。台灣在多元背景下,老早就邁向「一國多制」了。
台灣社會也能體會「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有條件善意,真的。只是台灣社會在這方面又更先進一些;台灣人會說「人不打人」,而不會用帶條件的「XX人不打XX人」。因為「XX人不打XX人」在語意上是很難自圓其說的,例如,新疆維吾爾人是不是中國人?打維吾爾人是不是反證了維吾爾人不是中國人?電視上有一個鏡頭,一位維吾爾人拿著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身分證說:為什麼打我,我不是中國人嗎?
我同意,我們之間一定要有共識,共識雖然不是萬能的,但沒有共識是萬萬不能的。這個共識,就是制度的共識,就是「統一不如統多」的共識,就是「定期選舉比隨權指派優越」的共識。一句話說盡,就是要有對人性的共識。
有了對人性的共識,具備了對制度的共識,不要說僅僅隔著海峽,就算是隔著大洋,也能夠一家親。沒有這兩個共識,咫尺也天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