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4日 星期日

蘋果日報論壇文章分享 (人渣文本專欄:滷肉飯人生)

最近有個大數據與滷肉飯的爭議,大概狀況是有業者抱怨台灣人只重「滷肉飯節」這種沒搞頭的東西,不去看老共正在辦的大數據論壇。這種「貴今賤古」,「貴外賤內」的價值觀引起各方批判,甚至還有人故意談「滷肉飯的大數據」以為對抗。

雖然滷肉飯對多數人來說,就像板凳一樣,是生活中最常見的事物,但我來台北讀大學以前,印象中是沒吃過滷肉飯的。因此對我個人來說,「滷肉飯」一度是相當先進的都市文明象徵,現在卻成了落後符號。

之所以沒吃過滷肉飯,是因為我上大學前一直住在苗栗的客家區,外食多以客家人常見的米粉、乾麵、水晶餃為主,就算飲食店家會提供滷肉飯(或肉燥飯)之類的選項,同儕也很少點,自己當然也就不會特意去吃。那是一種外於文化脈絡的產物,「不搭」。

來台北讀書後,我才知道滷肉飯有一個完整的「飲食系統」,會與許多小菜和湯品有連帶關係,也有其特定的文化脈絡。滷肉飯不再是孤單的存在,而是飲食定位的判斷座標:決定吃滷肉飯,就像決定吃川菜、吃熱炒、吃火鍋一樣,能帶出一套完整的想像,眾人會知道大概該去哪吃,該點些什麼搭配。

對於一直生活在這種飲食文化之中的人來說,這不免簡單、自然到不需要特別在意,也沒啥崇高的價值,反正就是「那樣」,因此認為滷肉飯比不過大數據、大中國、大科技、大AI或大什麼鬼的,也是很「自然」的事。

但對我這種「乾麵米粉水晶餃系統」出來的人而言,滷肉飯文化的「厚度」十足,沒那麼容易參透。其內在多元性,可能花上二三十年也難以掌握。

談到這,我們就可以來談「價值的想像」。最近幾年在新媒體中,可以看到許多拍中國馬屁的「價值表達」,像是:中國到處都是新大樓呀!行動支付牛B呀!台灣都是三線都市,像柬埔寨呀!中國商業格局大又好呀!台灣完全沒有值得肯定的東西呀!

不論這些「文本」「語句」是由何人製造出來,當這些資訊流入台灣的新媒體環境中時,就會轉變成台灣人內部的對話:一批台灣人想要教育另一批台灣人「你們不懂」、「你們看得太少」、「我說的才是對的」、「中國這套才是真正的出路」。

中國在某些方面有什麼樣的發展,可以是能驗證真假的事實陳述(如「中國計畫蓋五千公里的高速鐵路」「中國二十年內將不再使用實體貨幣」),也可以是受社群文化與個人偏好影響的價值表達(如「中國蓋軌道運輸才是發展的硬道理」「不用實體貨幣才是對的」)。這兩種陳述經常被混淆呈現,造成許多無謂的爭議。

講白點,中國發展軟硬體建設的新聞(事實陳述),當然可以報,可以看,但如果某些台灣人不想看,另一批台灣人似乎也沒啥立場逼人家去看(價值表達),因為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你覺得很對,很好,很重要的東西,別人不見得會認為很重要。

價值觀是沒有標準答案的,至少現在沒有。每個社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偏好,這種價值偏好要達成共識或往某個方向收斂,需要長時間的溝通與互動。

因此我們仍需要討論彼此的價值落差,像是你覺得滷肉飯不重要,大數據很重要,那就應該拿出更深入的價值論述,看能否找到一個適合且客觀的「大平台」,而不是用「人家都關心,你們都不關心,所以是錯的」這種沒啥說服力的主觀態度為基礎。

雖然價值觀之間的矛盾遠比你我想像的要細微、深入,但我認為討論還是可以有一些共同基礎,例如努力把事實陳述和價值判斷區分開來,以及在進行價值討論時,對於他人的價值主張抱持一定興趣。像是思考:「為什麼他會認為這很好?」「他是受到什麼影響,才會認為這種舉動是對的?」

試著去瞭解他人的「價值史」,或許你會發現一些更有意思的部分。

像是一個網路公司的副總,他的生命是經過了什麼樣的轉折,才會這麼在意一場多數台灣人覺得沒啥意義而且網路就可以找到資料根本不用去現場的大拜拜活動?這是一種商業上的考量,還是宗教類的信仰?

還有,先前有位藉中國發展現狀批台灣人還在用實體貨幣很落後以成為網紅但最後其實也沒紅的年輕人,他這番言論,又有什麼可量化價值的計算?或有什麼不可量化價值面的堅持?

思考「這個人為什麼會變成今天這樣?」的意義,往往不會少於推論「一個國家社群該往哪裡去?」而且對多數人來說,前一種問題的結論,或許對渺小的個人能產生更多影響。

就多花點時間看人吧。看看吃滷肉飯的人,用大數據的人,總是讚美中國的人,還有對此生氣的人。他們之間的差別,真的有想像中那麼大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