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8日 星期日

蘋果日報論壇文章分享 (部落國留學:​想運動又要避開空污 「山」是最佳選擇)


劉烱錫/台東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台灣森林認證發展協會常務理事


台灣平野與淺山的空氣污染不利健康,一時難以改善。想要戶外運動,又要避開空污,怎麼辦?

今年清明節的天空仍不清明,我開車從國道三號中埔交流道沿著阿里山公路往東,一路霧霾茫茫,但隨著海拔越高,空氣也越清澈,翻過約一千公尺嶺線後,更是不同世界。這除了區域與地形阻隔外,也因為高度越高PM2.5越低。台灣人從各大紫爆、紅橙的空污危險區,開車往東、往北或往南,平均約一小時內即可抵達安全空氣等級的綠燈、藍燈區,才比較適合流汗和深呼吸運動。

高海拔不但空氣好,也是培養體能、提升肌耐力及減重的好地方,筆者去年10月底登玉山,勉強登頂,以為自己體力差。沒想到下山後游1000公尺,感覺比過去輕鬆很多。經詢問本校運動休閒系教授,才知道不只運動競技選手常到高地訓練,許多消防隊員、警察也常上山運動以維持體能。

像阿里山、北橫、中橫、南橫等海拔1500公尺以上到2500公尺之間,是很理想的高地運動訓練區,不太高而少有高山症傷害,不太低但已有低氧效果。我國就曾於2006年在阿里山破土設置高地訓練站,可惜後來不了了之。建議不妨重新考慮,給國家選手比賽訓練用,也可造福愛好運動保健的朋友。

山地徒步和登山有改善心血管、肌肉骨骼、代謝、內分泌和免疫系統的效果。不只如此,台灣海拔10002500公尺間的氣候類似美國西岸從舊金山到西雅圖之間的海岸地區,溫度與濕度堪稱涼爽,且不太常下雪,是全美最適合居住的區域。在這種地方運動,較不會汗流浹背或濕濕黏黏,身心相對愉快。

台灣已有很多山地公路,但每到假日常塞車,道路恐仍不足,或得改善交通管理。再開新路,路兩側上崩下塌,勢必又擾動水土與生態。筆者認為道路不見得要寬,舊有約4.5公尺寬的林道加以整理後即可推廣山地運動。道路越寬,會加速崩塌。菲律賓高地的村莊道路常只約2公尺寬,可搭三、四人的三輪摩托車是主要交通工具,豪雨路坍時,村民也可自己修復。遊客從山下乘坐三輪摩托車上山,比開汽車節能減碳,建議交通單位研究可行性。

除了既有產業道路外,日據時期鎮壓原住民,並強迫其遷村的越嶺道也可以考慮修復改善。清明節這幾天,很多原住民社區辦理傳統領域尋根或緬懷舊聚落活動,短則當日來回,有些得走一整周才抵達舊址。

建議政府檢討我國山地政策,原住民重返領域發展的固有權利應優先被滿足,若能再整合生態環境保護、森林產業、運動保健、休閒旅遊及山村經濟等多元面向,搭配適當的交通建設,那高山不只是護國神山,也可以是創造幸福的所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