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論壇文章分享 (張金鶚專欄:要生孩子還是要買房子?)
張金鶚/政治大學地政系特聘教授
面對當前高房價以及高小孩養育花費,年輕夫婦家庭努力工作賺錢,在所得增加有限的情況下,購屋與生育該如何優先選擇?是否發生「沒買房子不生孩子?」或「買了房子不敢生孩子?」的衝突矛盾?換言之,年輕人面對當前高房價生育與購屋決策為何?高房價是否會衝擊當前少子化引發國安問題?
我和林佩萱博士、新加坡大學程天富教授分別於2016年在國內《台灣社會學刊》(TSSCI)及國際學術期刊《Urban
Studies》(SSCI)發表「住房選擇對生育決策的影響」。我們利用中研院1999~2009年華人家庭動態資料庫之長期追蹤調查資料,建立生育行為模型,分析購屋或租屋對家戶婚後生育時間影響。
首先,我們發現先購屋後生育相較未購屋先生育的家戶,有較長的婚後至生育時間,且在房價景氣高漲時期購屋,將使生育時間更為延長。這說明在有限的家庭資源中,購屋支出明顯排擠了生育小孩所需的資源造成「買房影響生孩子」的情形,進而降低家戶生育率。
接著,我們發現即使未購屋,其居住成本也將對家戶生育時間造成影響;即在未購屋家戶中,在外租屋家戶相較於與原生家庭同住者,亦有較長的婚後生育時間,因在外租屋家庭除須負擔居住成本租金外,也降低獲取原生家庭代間資源協助的機會,而使婚後生育時間延後。當家戶將房子視為生育的前提要件時,便產生「未買房也影響生孩子」的情形。另外,我們亦觀察生育第一個小孩時母親的年齡,探討買房或租房對家戶生育行為的影響;即比較自有房屋、在外租屋及與原生家庭同住家戶之生育第一個
小孩時母親的年齡,發現自有房屋家戶母親的生育年齡大於在外租屋家戶,而在外租屋家戶母親的生育年齡亦大於與原生家庭同住家戶。因此,不論買房或租房,高房價都使得居住成本增加,皆明顯影響家戶的生育決策與資源的分配。
雖然當前的高房價影響購屋能力,延後購屋,但高房價的預期增值卻也提高了購屋意願,如此將加劇壓縮家庭生育的資源,更加延後生育。由於父母生育小孩有其年齡生理的限制,因此高房價造成家庭資源的排擠效果,造成生育時間延後,不但可能影響生育率的下降,也可能造成生育與養育品質的不良後果,進而影響了生活與居住品質。
傳統價值觀中生兒育女和購屋置產都是重要人生階段,面對生孩子與買房子的衝突選擇,一般家庭是如何因應?根據中研院的調查,在台灣早期(1943-63年出生)一般家庭有9成是先生孩子,且生完孩子後平均超過10年才買房子。然而近期受到高房價預期增值影響,房屋商品化的結果,生子與買屋兩者價值觀及優先次序是否改變,仍待後續觀察。
由於孩子與房子同為家庭資源重要支出項目,相較於生育孩子有生理年齡考量與不能後悔的限制,養房子的彈性就大得多,若買不起房子,也可以租房子解決居住問題。因此,建議新婚夫妻須先討論是否要養兒育女,然後再決定是否買房。若兩者都要,就必須決定何者優先,若是同時發生,很容易造成財務壓力,家庭生活較不易經營圓滿。
生子與買屋衝突背後問題的根源在「高房價」。如果高房價的壓力持續存在,少子化問題更加嚴重,如此影響家庭人口結構,國家長期的整體經濟與社會發展將產生不利影響,政府必須嚴肅面對解決高房價問題,才能減緩少子化的國安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