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論壇文章分享 (古蒙仁:《美力台灣》,見證台灣人文之美)
古蒙仁/作家
3D的風潮,始於2009年的科幻史詩巨片《阿凡達》(Avatar),一推出就締造了二十八億美元的史上最高票房紀錄;不管是票房或技術,幾乎是一步登天,很難再被同類型的影視產品超越,因此不是本文所要探討的重點。
十二月上旬,我有幸應邀參加了《美力台灣》在桃園舉行的首場試映會。這是「台灣首席3D導演」曲全立耗時四年,以最新的3D技術在台灣完成的一部紀錄片。能夠先睹為快,誠然是莫大的眼福,因為3D的視覺效果,遠比平面的影像更具立體感和震撼力。光憑這個賣點,套句影視圈的行話,就值回票價了。
3D的風潮,始於2009年的科幻史詩巨片《阿凡達》(Avatar),一推出就締造了二十八億美元的史上最高票房紀錄;不管是票房或技術,幾乎是一步登天,很難再被同類型的影視產品超越,因此不是本文所要探討的重點。
看完《美力台灣》之後,我首先想到的反倒是齊柏林的《看見台灣》,並拿來與之相提並論。
《看見台灣》首映是2013年,特色是「空拍」,與3D同樣都是視覺空間的「立體化」和「縱深化」,從而對我們習以為常的實體影像造成「戲戲化」的效果。這一年剛好也是李安和曲全立在美國好萊塢分別以《少年Pi的奇幻漂流》和《3D台灣》同獲13DS國際大獎。三位導演不約而同採用創新的技術,在影片中呈現出驚人的視覺效果,也滿足了觀眾觀賞的樂趣與熱情,可視為影視工業的創新所產生的典範。
《看見台灣》透過空拍,不只讓觀眾得以從高空鳥瞰台灣的山川河流之美,也看到了生態的浩刼,二者的對比何其強烈。影像是最忠實的告白,不落言詮,此所以《看見台灣》放映之後,能激起社會如此巨大的迴響和衝擊,對台灣的認識和環保意識都是非常寶貴的一課。今年六月齊柏林以肉身成為「長空的殉道者
」,更讓國人感到哀慟與不捨。
《看見台灣》關懷的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大地和生態,呈現出來的是「自然美」與「人為破壞」的強烈對比,標舉環境倫理的大旗,並以國人的覺醒為訴求。《美力台灣》則較傾向人文的關懷,訴求的重點是人情的溫暖,並以「消失的台灣百工」這個單元,做為傳統人文精神的表徵,地點就在北港的朝天宮。
朝天宮是全國知名的媽祖廟,一年到尾都有各種朝會活動,從而衍生出許多與節慶有關的行業,比如八家將、獅頭、大鼓、香燭、哨角、布袋戲等。百工職人代代相傳,一生只專精一項技藝,即可糊口養家,卻因時代的變遷而面臨失傳和失業的危機。曲全立看了萬分不捨,便決定用3D保留下他們的身影和技藝。每一個鏡頭的後面,都有一段堅持的故事,碰觸到的都是濃濃的人情和世故。
事實上,百工系列拍的不是「工」,而是「人」,他們身上流傳著先人的智慧,一雙巧手練就的純熟技藝,是用一輩子的堅持去完成的。曲全立透過3D視覺所營造出來的這些職人的人文溫度,比之齊柏林鏡頭下的嵩山峻嶺,浩瀚江河美景遑不多讓,甚至更令人感動。這也印證了最近爆紅,人人都能朗朗上口的一句話:「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而百工職人系列允為其中的代表。
此外,「分享」與「陪伴」,也是另一種人文精神的流露。曲全立在事業巔峰時得了腦瘤,因為及時治療而撿回一命,從此大澈大悟,人生也因而改觀。《美力台灣》的誕生就是一個全新的起點,首創台灣3D電影與行動電影車。他開著這部「移動城堡」到偏鄉巡演,「陪伴」弱勢家庭學童,並與之「分享」他「再生」之後的人生果實。
12月22日,《美力台灣》就要在全台上演了。見識「空拍大師」齊柏林鏡頭下的台灣美景之後,怎能錯過「3D狂人」曲全立精心營造的台灣人文之美?二者不僅能互相媲美,也能互補,為過度開發之後遍體鱗傷的美麗寶島,迅速的彌合傷口,展現人文光輝,此其時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