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傳媒報導分享 (哪怕只有1%機會也都要去嘗試-公益女孩沈芯菱)
來自雲林弱勢攤販家庭的沈芯菱,11歲起投身公益,在從未接受捐款及贊助下,透過網路與縝密的規劃,加上超強行動力,18年來獨力回饋社會超過800萬元,努力邁向公益,實現新舊世代共創。
沈芯菱,出身雲林,從小跟著雙親奔波三「市」―― 早市、黃昏市場以及夜市,是在地流動攤販討生活的孩子,儘管沒有學前教育,但生活就是她的教室,牆上各式看板、路牌、車牌都是她的課本,
媽媽總不厭其煩地在貨車、市場教著芯菱識字,而這樣的訓練,也造就沈芯菱5歲時雖然不會注音,卻已會念報紙。
善用網路解決果賤傷農問題
對於推動公益,沈芯菱說,剛開始只是因為看到阿公為了盛產的柚子而感嘆傷神,讓她了解到,原本對農家來說,豐收是值得開心的事,代表過去的農忙有了回報,但比豐收更實際的衝擊是農產過剩、果賤傷農。
阿公的愁眉苦臉,促使當時才小學四年級、11歲的沈芯菱想利用學校電腦課所學的知識,透過網路讓外界看到果賤傷農與老農辛酸,幫雲林老農銷售產量過剩的文旦。
沈芯菱說:「小四當時,學校剛開始推動電腦課,雖然每週才40分鐘,但對我而言,是很大的震撼。」
而沈媽媽看到女兒為了使用電腦,寧可放學後自動多留在學校,便毅然賣掉了所剩不多的玉飾,還幫沈芯菱買了人生第一部的中古電腦。這是沈芯菱與媽媽母女之間獨有的溝通方式。
沈媽媽說:「芯菱很乖,沒有補習,也從沒有開口跟我要過東西,她寧可下課時間多留在學校使用電腦,也不跟我開口要電腦。」「在鄉下要跟人家借錢很不容易,因為人家也沒有餘裕可以借給我們,而且我們也不習慣跟人家開口。」
哪怕僅1%的機會都要去試
儘管當時的電腦一台動輒3、5萬元,且網路賣文旦不一定會成功,但在沈媽媽「反正我們本來就一無所有,也不怕失敗」的鼓勵下,開啟沈芯菱透過網路、科技解決生活周遭問題的行動力。
當時網路才要起步,Google也才剛成立第3年,沈芯菱卻想憑藉著她對網路的一知半解,幫阿公等老農銷售滯銷的文旦。她貼切形容:「當時上網要靠撥接器,之後就是長長地『滴』的一聲,有時還不一定能順利連上網。」
「常常我都會跟阿公、阿嬤講『網路』,但他們無法理解什麼是『網路』,對網路感到陌生,反問我:『哪一條路叫網路?』」當沈芯菱告訴阿公、阿嬤,要用網路賣文旦時,老人家們的反應則是問:「會花很多錢嗎?」對貧困的家庭來說,這是個必須正視的務實問題。
沈芯菱回想當時,「上網的時間必須分秒必爭,因為掛網時間越長越花錢!」也因此,沈芯菱總是小心翼翼地使用網路,就是擔心超額的上網費,對家計造成負擔。
被問到不擔心網路賣文旦的活動可能失敗嗎?沈芯菱說:「可能從小環境使然,讓我發現,本來很多事情可能是別人眼裡的徒勞無功,只要你去做,不管最後結果是不是如意,你一定都會有收穫。」「不能說有百分百的信心才去行動,哪怕百分之一的機會,哪怕只賣得掉一顆,就要去行動。」
公益範圍擴及海外
所幸,在圖文並茂的說明下,沈芯菱成功利用網路、透過最雛形的電商模式——電子信箱,之後成立網站平台,持續至今幫助百位老農網銷上百萬斤、紓解滯銷危機。且隨著年齡增長,沈芯菱不斷向外擴展公益的範圍及對象,如看到貧富差距讓弱勢孩童無法獲得教育的機會,因而推動「安安免費教學網站」,甚至將公益的範圍走向海外,擴及非洲、尼泊爾、印度、柬埔寨等地。
沈芯菱說:「雲林不僅是我的家鄉,更是很重要的根,雖然有人形容『雲林是台灣的非洲』,對雲林的印象是又老又窮,但因為成長的關係,讓我對雲林的情感很濃烈,而我觸目所及的都是農民、攤販、勞工、新住民,這些可能在別人眼裡是所謂的社會問題,但對我而言都是真實的生命,他們並不是問題學生,也不是社會問題,他們只是被『問題』環繞的生命,且也因為這樣的土壤才能孕育我。」
呼籲年輕人重新認識自己、定位生命
當然在推動公益的過程中,不是一帆風順。曾有同儕覺得沈芯菱特立獨行,甚至也曾招致網民的不看好、酸言酸語,而每一次的活動,其實都考驗並累積沈芯菱向外溝通的能力。如14歲時,有鑑於城鄉差距,常有學生誤入歧途,在當時免費課輔風氣未起時,沈芯菱自己寫企劃,並成功招募大學生加入她對弱勢孩童的免費課輔活動。讓人見識到沈芯菱不僅懂得網民的語言,可以與網民對話,也能在現實生活中與不同年齡層溝通。
對於自己的溝通力,沈芯菱表示,「communication,從字根、字尾來看,就是一起(co)、行動(action),至於要怎麼一起行動,我覺得要有很大部分的前提,在於知道自己的核心價值、自己的定位,簡單來講,很多年輕人喜歡透過壯遊尋找自己,卻忽略最終要做的事就是認識自己。」
她也表示,溝通必須隨著讀者閱讀習慣改變而作出調整,不同年齡層的讀者需求也不同,如與長者、前輩的交流可能需要透過較完整得體的方式進行,與年輕人學生族群可能就需要精簡有力。
沈芯菱依目標族群的不同,而調整溝通能力的案例,莫過於她在台大EMBA104級畢業典禮的致詞,她透過同理力(Empathy)、使命力(Mission)、共益力(Benefit)、行動力(Action)這四個價值,重新詮釋EMBA,這場豐富的致詞,短短2天吸引超過30萬人次點閱。
至於要如何化解或調適周遭質疑的聲音,沈芯菱說:「如果大家有自己專注的目標,儘管面對不同的建議,最終還是會回歸到目標上,畢竟這才是比較重要的事。」
同時,她也分享當自己面對不同建議時,會不斷的思考與學習,並把它轉變成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真實的情緒反應,坦言當下會生氣、憤怒都是難免的;慢慢靜下心來後,進入第二個層次「忍耐」,忍耐不去計較,不要理會;第三個層次則是自己還一直學習中的「超越」,但超越並不代表超越這些建議,而是如何在未來做出更理想的貢獻、付出。
沈芯菱表示,其實很多東西都是不證自明的,且各行各業每個人都會遇到各類的建議、指教,哪怕是學生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這時她都會鼓勵學生,聽到這些建議時,先反問自己幾個問題,第一這是誰說的,第二他說了什麼,第三他為什麼說這句話。
當用這個方式去思考後, 她進一步表示,可以把它分為三類建議,第一類建議是來自能力比你好的人的建議,這些人有時候講話很直接會傷人,但他的初衷原意都是好的,當你採納時,你會有所收穫;第二類的人則是屬於無聊的人,這類是比較常見的,很多因為自己無法實踐夢想,所以,也不准你實現夢想。很多人自己不快樂,所以,也不希望你快樂,你要他們喜歡你,就是你也要變得不快樂;第三類則是誤會的人,當他們了解時,誤會自然就會解開。
鼓勵數位原生世代先證明自己能力
細數沈芯菱自11歲以來投身公益,幾乎每年都推動一項公益活動,並於23歲、2013年時,推動「台灣6.0希望工程」,包括弱勢教育、扶貧志業、人文歷史、土地正義、國政民情、國際救援六大工程至今。
迄今18年的公益之路,沈芯菱未接受贊助和捐款,卻已回饋社會、捐助弱勢超過800萬元,其善行不僅被載入教科書中多達13本,多次被國內外媒體報導,更榮獲「總統創新獎」、兩度蟬聯「總統教育獎」以及十大傑出青年等多個獎項,是台灣家喻戶曉的公益楷模。
然而,沈芯菱的案例畢竟還是少數,尤其,800萬元對月薪22K的人來說,更是筆天文數字,對於多少曾經相信努力就能看到希望,苦熬總能看到一片天的千禧世代來說,出了社會後,夢想逐漸被高房價、低薪資壓垮時,慢慢只剩下「青貧族」、「啃老族」等負面標籤。
18年來已捐助弱勢超過800萬元
對於這些負面標籤,沈芯菱認為,其實每個世代都曾經歷過被貼標籤,每一代都會有類似的狀況,只是現在有了科技,這些情況會更明顯、更放大,加上沉默螺旋效應,難免會讓人有這樣的直觀印象。
她認為,若可以找到共通點,找到上一輩如何去克服、撕掉這些標籤,成為現在大家所敬佩,想要追尋的方向,並把這樣的典範轉移,將可實現世代共創。其次,沈芯菱也鼓勵年輕人先證明自己的能力,讓大家看到自己的能耐,另一方面,也希望前輩及更多企業,包含金融機構等,提供更多資源、舞台,如此一來,世代間將會有更多對話的可能。
再者,沈芯菱也呼籲父母親,應該讓每個孩子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她說,每個人面臨的環境挑戰都不一樣,貧困環境出身的孩子雖有誤入歧途者,但更多是珍惜資源發揚光大的,尊重每個人的發展,讓他們成為有用的自己。
在沈芯菱小小的身軀上,蘊藏著源源不絕的大力量,她用自身的力量,持續澆灌對鄉土、對弱勢偏鄉的付出。她認為,自己是在推動「溫柔革命」,而付出的800萬元是超值的學費,不僅可助人更可助己,讓她從中學習到許多課堂上難以獲得的東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