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9 旅記 (宜蘭員山冷埤、太陽埤、太陽埤山)
這回宜蘭員山行造訪了冷埤 (標高約 345 m)、太陽埤與太陽埤山 (經建版地圖上「74 峰」,太陽埤西南方小山丘,三等點)。員山冷埤是天然湖泊,位於烏來雙連埤附近山林中,形狀狹長,長寬各約 200 m 及 20 m,水源來自地下湧泉,水質清澈、冷涼、甘甜。
冷埤是原生動植物天堂,台灣極少數生物棲地仍保持完整低海拔湖泊之一;水禾 (學名:Hygroryza aristata) 是此間生長最繁茂水生植物,幾乎覆滿整個埤面,形成一片平坦綠洲,水面下有田螺、鯽魚等平地湖泊不易見到水生動物。
台灣的水禾採集與標本製作始於 1930 年代 (1931-1937) 總共 8 筆,都是在宜蘭採到;1960 年代增加了 6 筆紀錄,採集地點包括宜蘭與台北台大校園。以此而言,目前所見冷埤中水禾很可能是當地原生種,但有說法認為這是從丹麥或挪威的水草栽培場引入,經人為流放繁殖結果;這種說法可能出自專家學者,但不知何所本。因認定是入侵外來種,且已對冷埤生態造成嚴重危害,近年間以這些專家學者為首民間團體多次前往冷埤進行清除水禾活動,最近一次活動日期是 2016 年 10 月 29 日;不過依我看法,這類清除行動實屬多餘而無必要,水禾的旺盛生機很快地又會使其占滿整個埤面。
除了水禾,冷埤中還有三叉星葉蕨,挺水型水毛花、沉水型水王孫,水邊型給葉蓼等水生植物。三叉葉星蕨是罕見水生蕨類,常與石菖蒲混生,匍匐根莖多著生石塊上,植物體卻常沉浸生長於清澈溪水中,所以也可算是水陸兩棲植物,這種蕨類因人為過度採集和環境破壞已瀕臨滅絕危機。
冷埤四週經自然演替所形成樹林中林木大多是高約 10 m、徑粗達 10-40 cm 喬木,樹種多達 50-60 種,林下灌木與草本植物種類更多,林內動物多樣性非常豐富,是觀察生態好地方。
太陽埤在「臺灣堡圖」中標示為「大安埤」,位於內城山麓,面積約 3.6 公頃,埤池依山,山巒形似大毛蟹蟹管擁抱埤塘,
因此在地人稱之為「管蟳埤」或「蟳鉗埤」,但農田水利會將之改名為「太陽埤」,是當地農業主要灌溉水源,其水源來自地下湧泉與雨水。
太陽埤環湖步道長約1.7 k,號稱環湖其實是環山;從香草菲菲旁旁巷道走入,數分鐘後所到萬善堂是太陽埤環形步道起點,在此循指標沿左向鄉間小路上行不久即可抵達林宅觀光果園。林宅前廣場「力阿卡休息站」是步道東行起點,廣場上觀景平台是觀賞太陽埤最佳位置且有小徑通往湖岸,湖畔有一座小土地公廟。
大部份遊客逛太陽埤步道大多只走到林宅前廣場來俯賞埤景,由此廣場續行經果園,地勢漸高,途中偶爾可俯瞰太陽埤;步道經過烏心石與肖楠造林區後變為土石路面,直行通往大安埤山,右岔緩緩下坡是較有山林野趣太陽埤步道後段,沿途有一民宅是前宜蘭縣長陳定南姑媽住所。
一行 9 人分乘 2 車從台北出發,來到內城國小化育分校 (台七線約 107.5 k ) 下車,循台七線往前走一小段,進入右岔產道展開行程,預定依序拜訪冷埤與三針後山 (三尖山,經建版地圖上「815峰」,三等點)。
大致而言,從出發到冷埤一段綠意幽幽,空氣清新,走得很愜意,惟一憾事是途中看見一隻死不瞑目山羌,看來剛死沒幾天,身無外傷,死因不明。不到一個月前,公共電視台新聞網曾有報導指出,有民眾在宜蘭員山冷埤一帶山區健行,在不到4 k 路程中發現多達 9 隻山羌死屍。山羌是保育類動物,而且第一次發現這麼多死亡數量,因此宜蘭縣動植物防疫所獲報後派人前往採樣化驗;防疫所人員根據現場屍體分散與腐化時間不同,初步排除集體暴斃可能。後來化驗結果不得而知,但加上此行所見剛死不久山羌,不免憂心冷埤周遭山區林間山羌是否因疫病而死亡?還是有人為下毒因素?
從冷埤到三針後山途中到九芎林 41 號電桿為止仍走得很順利,但由此進入左岔山徑後陷入困境,幾乎毫無路跡,只能沿路開闢,緩慢推進,後來也因此全員到齊。繼續辛苦努力到最後一刻,結果功敗垂成,三針後山峰頂目標近在眼前,惟時不我予,只能選擇撤退。
沒登到三針後山心有不甘,因此回到化育分校後,啟動額外彌補行程,目標是附近太陽埤山。車程接駁從化育分校很快來到太陽埤林宅廣場前停車場下車,展開行程;完登太陽埤山超簡單,完登後回到林宅廣場,居高臨下觀賞太陽埤以及週邊優美湖光山色之餘,一行眾人分向林宅主人購買金桔、芭樂或花生,給他一個黃昏收攤前小確幸。
行後照例快樂聚餐,聚餐後我的心情卻跌入谷底,因為珍貴隨身物品不翼而飛,丟得莫名其妙,不知其所以然。唉!
GPS 由郭董提供 (第一張 GPS 顯示飛霖與我走到鞍部去回里程與總爬升高度各約 13.7 k 及 981 m,但總爬升高度有高估,實際應只有 750 m,紅色為車行至太陽埤路線;第二張 GPS 顯示只到小山頭去回里程與總爬升高度則各約 13.2 k 及 711 m (含往前一小段尋舊軌跡),照片由淑敏提供。
GPS 由郭董提供 (第一張 GPS 顯示飛霖與我走到鞍部去回里程與總爬升高度各約 13.7 k 及 981 m,但總爬升高度有高估,實際應只有 750 m,紅色為車行至太陽埤路線;第二張 GPS 顯示只到小山頭去回里程與總爬升高度則各約 13.2 k 及 711 m (含往前一小段尋舊軌跡),照片由淑敏提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