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6日 星期一

自由時報讀者投書分享 (管中閔應出面說清楚,勿神隱)


◎鄧鴻源


台灣大學校長當選人管中閔當選後引起軒然大波,台大24日召開2場校務會議,針對管中閔產生的疑義,校務會議投票決定擱置,台大校長一職交給教育部定奪。


針對管中閔疑似2005年開始在廈門大學兼職授課一事,台大管理學院認為,管中閔並沒有在廈門大學開設專業課程,也沒有擔任研究生、博士生的指導教授,並不違反教育部制定與公立學校交流的規範。


顯然教育部與台大互推皮球,誰都不願意處理此一燙手山竽。若管中閔到大陸並沒有在廈門大學開設專業課程,也沒有擔任研究生、博士生的指導教授,那麼到哪裡做甚麼?難道只是參加學術研討會或「純粹」做「功德」?那麼廈門大學的師資欄將其列入師資群又怎麼解釋?


筆者認為有兩種可能:一、廈大協助「編劇」:說無聘用之實;二、管中閔偽造文書:依據陸委會,管中閔過去向陸委會申請至大陸講學獲准幾十次,若無聘書,如何通過陸委會的審查?若只是純粹參加學術研討會,需要陸委會的審查嗎?學術會議也不可能連續一、兩個月,而且要參加學術會議,須提出發表論文名稱,不是你隨便說參加學術會議,就可出國,凡是有申請過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人都知道。


管中閔至今都沒有對人家提出的疑點做說明,只是不斷在臉書發言,講一些「543」與人家質疑不相干的問題,這樣的人適合當台大校長嗎?按照台大校訓「敦品勵學,愛國愛人」的標準,當校長的人,品德至少應獲得人家的肯定,學術好不好尚在其次,然而管中閔的品德合乎要求嗎?


長久以來,大家只在乎學歷與研究成績,如今,歷經幾次所謂名校教授涉嫌論文偽造事件,大家還會重視這些虛有其表的「成就」嗎?這種只重視表面學歷與研究成績而不重視人品的風氣,影響所及,所有教育方向都走偏了,以致許多人都急功近利,升學主義猖獗,只會比誰成績較好,學歷較高,論文「製造」較多,或哪一校的學生考入名校比較多,忘了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試問,這些表面上學歷與著作十分耀眼的教授,品德能比得上只有小學畢業的陳樹菊與莊阿珠女士嗎?


其實品德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台大校長尤其應有道德勇氣,如傅斯年、胡適、殷海光與陳文成等人。尤其是陳文成博士,在那一個戒嚴年代,冒險從美國匯款給美麗島雜誌社,支持美麗島人士的民主運動,回台後卻被警總約談,不幸命喪台大校園,顯然有國民黨潛伏在美國的「抓拔仔」密告之故。陳文成博士當年是數理統計學的明日之星,更有道德勇氣,如果現在還在,應該是台大校長的最佳人選。幾年前有台大師生與校友提議在校內建其銅像時,當時已是國民黨員的管某人,有贊成這樣的提議嗎?陳文成博士曾說:「只有台灣的山才是山,只有台灣的水才是水」,管某人也會這樣說嗎?


以前台大校長是由國民黨中常委圈選,卻從沒有人認為這是政治干涉教育,如今,台大校長有候選人涉及學術誠信問題,比前一任更嚴重,更有許多師生與校友提出合理質疑,請教育部監督,卻被說成是政治干涉教育,到底有沒有搞錯? 台大每年拿國家那麼多教育經費,能不受政府監督嗎?只是一味強調大學自治,沒有誠信與法治觀念,又如何教育學生?一般大學老師申請升等時,相關人等尚且必須避嫌,為何台大校長選舉可以不必?


總之,管中閔應出面說清楚,勿神隱,否則沒有資格擔任校長;教育部也勿鄉愿,應為納稅人把關,否則台大形象完蛋了。如果這樣的人都可以當校長,那麼上一任校長又何必下台?台大最重要的任務,不是培養只會讀死書、考試或很會「製造」論文的人,而是具有品德與道德勇氣的人,畢竟這是目前台灣社會所最缺乏的。


(台大校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