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5日 星期二

蘋果日報新聞分享 (謝金河專欄:給製造業一條回家的路!)

謝金河/財信傳媒董事長
 
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川普再度揮出重拳,對中國輸美2000億美元商品課徵10%關稅,中國也擺出「奉陪到底」姿態,同時宣布對美國輸往中國600億美元商品課稅。中美貿易戰節節升高,也引發全球製造業生態鏈的改變,過去20年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生產基地也跟著改變,最顯著的是從前世界工廠在中國,未來世界工廠可能在各國。

川普以降稅為手段,就像拋出胡蘿蔔,誘引製造業重返美國,這次貿易戰升溫,就像揮出鞭子,加速催促製造業回流美國。過去幾10年來,美國把製造業放在海外廉價的生產基地,現在川普要把製造業號召回美國,川普為什麼重新重視製造業?這可從川普背後反中派大將PETER NAVARRO在他的《致命中國》一書的論述中看到端倪。

PETER NAVARRO說:製造業比服務業能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製造業外移,研發支出和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也一起帶走;一個強大的製造業根基是美國推動技術創新的憑藉,而供應鏈才是重鎮。他提醒川普說,美國在缺乏活力的製造業根基下,試圖大規模刺激經濟,就好像不用火星塞啟動汽車,或者光滑的輪胎上牽引車子;他認為美國製造業的供應鏈外移,已讓美國困在全球經濟的電梯中。這一番話給了川普很大啟示,中美貿易戰開打,另一個目的就是川普想讓更多的製造業重返美國。

假如製造業可以重返美國,那麼一直輕忽製造業的台灣更應想想,過去20年來,台灣的人流、物流、金流不是西進,就是南進,台灣的企業把生產基地搬到境外,現在是不是該思考製造業重返台灣投資的好時機?經濟部長沈榮津最近公開表示,有20幾家台商向他表達想把製造業搬回台灣,包括電子資訊及自行車業。

不久前,電電公會也發布產業調查報告,指出在大陸經營的台商面臨6大障礙,包括:環評標準日趨嚴格,台商面臨關廠命運;反避稅條款、兩岸關係持續冷凍、台灣品牌轉型不易、陸資企業興起及工資上漲,經營成本日益上漲。像101日上路的新稅法,包括五險一金,每名員工薪資起徵點是5000元人民幣,很多企業頂不住壓力。最近香港媒體報導,2年前東莞有8萬家港資企業,如今只剩2.5萬家,眾多大廠像南韓三星、NIKEADIDAS紛紛把生產基地搬離中國。

台商除了南進外,把生產基地移轉回台灣已是擋不住的趨勢,這是台灣經濟掏空30年以來,重新再起的一次重大歷史轉機,如果蔡政府能善於把握,台灣生機無限,如果放棄這次機會,台灣恐怕沒有明天。這當中必須解決幾個問題,一是川普減稅吸引製造業重返美國,台灣要不要號召滯留在境外的10幾兆元資金回台?台商回流的課稅問題必須先解決。

再來應要很嚴肅面對賴院長念茲在茲的五缺問題,像企業界人士對水電仍有很大疑慮,其實電力供應是很簡單的能源配置問題,蔡政府似乎還沒有找到一個安定台商的心的方案。還有工業區土地被炒得太高,賴院長可先確立工業區土地不得炒作,新開發工業區只租不賣的政策。至於勞工問題,我們的一例一休把自己綁死了,勞資雙方都有怨言,外勞政策也可以有更大的彈性,很多台商想加碼投資台灣,才發現缺工問題嚴重。

政府應嚴肅思考,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製造業回台?然後努力解決多年來存在台灣的投資障礙,這可能是台灣另一次再起的大好機會。

沒有留言: